《传习录下》第307条(黄直录12)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王阳明说,我和大家讲“致知”、“格物”,我每天都是讲这些,讲了一二十年,还是这些。大家听我讲了以后,如果能自己用功,那么,每次听我讲了一番,就会有进步,否则每次即使听得津津有味,不去自己用功,又有什么用?
这段话有三个要点。一、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就那么几句话,但这几句话可以应对万事万物,王阳明天天讲,无非是针对不同事情的阐发。二、王阳明教的实际是方法论,不是知识,死记硬背没有用,必须运用于实践,自己去思索、化用、在日常生活和每件事情上去磨炼。三、格物致知始终是自己的功夫,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离开这一点,任何人帮不了忙。
现在各种讲座满天飞,广告吹得天花乱坠,有些讲座确实让人听得或血脉喷张、或意趣盎然、或酣畅淋漓、或回味无穷,但听众如果兴奋只在一时,听过了等于享受过了,然后再去听新的讲座,没有落实到自己的实践,听了再多又有什么用。
《传习录下》第308条(黄直录13)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二程遗书》卷十五:“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程颐这是借用庄子“无象一体,虚寂恬静”的道家思想来说明人之本心“寂然不动、廓然大公”的境界。
冲漠,虚寂恬静;无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一种无我的境界。道家的虚静和儒家的守静还是有区别的,道家无为,儒家有为。儒家强调守住本心,不要让私意扰乱内心。
万象森然已具,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老子看开,这就是因为有道的存在。
老子的道,就是王阳明的天理,天理就是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心的本体寂然不动,但不是僵化的死寂,而是活泼泼的,遇到千变万化的万事万物,都能心物相通,心物合一,这就是所谓感而遂通,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本质上没有动静之分,静就是动,动就是静。
人们往往喜欢把“未发”看作静,把“已发”看成动。其实没有已发未发之分,也没有动静之分,他们是一体的,心的本体只有一个。不能把未发已发割裂开来,因此未发不是先,已发不是后。
心的本体是这样,那么王阳明教人格物致知的功夫也是这样,只有一个功夫,但可以因应万事万物,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突然想到张三丰的太极神功,没有招数,见招拆招,招招制敌,其实心中有一个无形的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