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佳文共赏万卷好书散文
万卷好书148:欣赏古艺术品的美,你必须要懂这两点

万卷好书148:欣赏古艺术品的美,你必须要懂这两点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13:48 被阅读133次

    《美的历程》系列2:龙飞凤舞——原始人眼中的美

    文/杜豆豆


    1

    问你个小问题:中国人最喜欢什么颜色?

    当然是红色了,地球人都知道啊。要不怎么有中国红这个词儿呢。

    再问你个小问题:这么多颜色,中国人为什么独独喜欢红色呢?

    过年了,挂上红灯笼,放串红鞭炮;办喜事了,穿上红衣服,贴对红双囍;生日那天,吃个红鸡蛋;本命年,还要穿条红内裤。

    额......你得挠头想想了吧?

    葛优:没头发,不用挠......

    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喜庆。这种寓意是由来已久的,要从远古说起。

    越是神秘难解的东西,越可能被赋予无限的想象。

    咱们的老祖宗敬畏太阳,因为它能生长万物;崇拜火种,因为它能吓走野兽;珍视鲜血,因为它能滋养生命。巧的是,这几样都是红色的。于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就全聚焦到了红色上。

    他们从田野中采来红花茜草,从山石中获取朱砂赤铁,或涂在身上,或装扮穿戴,或画在岩壁。

    心理学里有个说法,如果你喜欢谁,你就会无意识地模仿谁。

    对红色的崇拜,恰恰影射出了原始人内心的想法。那就是对神的崇拜,狂热中杂着说不清的迷醉。于是,红色就变成了图腾元素的一种。

    2

    图腾这个说法,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这个“它”,指的是原始人的祖先神。

    某景点印第安图腾柱

    最美的,要献给自己最珍重的人。中国古典美,就是从这种图腾崇拜开始的。

    仰韶文化里会出现人首蛇身壶,山顶洞人会用贝壳兽骨做项链,甚至给亡灵的尸体撒上红粉,这些无疑都不仅仅是对美感的追求,更多地包含着原始宗教哲学,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在《山海经》中,我们读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被想象成了人面蛇身的龙蛇神人。这种形象,因为部落的融合,逐渐变成了先祖们的共同图腾。后来,才演变成为龙的形象,在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中不断出现。最终,龙蛇图腾成了中国西方炎帝部落联盟的标志,而凤鸟则演化成了东方部落联盟的标志。

    龙飞凤舞,就形成了中国远古文明的主流图腾。原始艺术审美,在此时,正式进入了萌芽阶段。

    龙飞凤舞不仅仅是以文字或者图案的形式出现在古文献或者器物上,以静态的形式流传下来。它还用了一种更为动态的巫术礼仪活动方式,代代传承。

    这种活动,往往是包含了歌舞、音乐、戏剧、绘画、咒语和神话传说等等元素的狂热活动。

    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彩陶舞蹈纹盆,盆沿上面的小人手拉着手,载歌载舞的绘画,线条明快,画面简洁。就不单单是装饰,也是巫术礼仪活动的表现。

    彩陶舞蹈纹盆

    “作法”、“祭天”、“祭河神”......巫师们又唱又跳,还要配上特殊的装扮和音乐来营造神秘感。不要小看这种巫术礼仪,这些原始歌舞。到了后世,它们分化出来的,就是中国的礼乐:

    巫术礼仪成为“礼”——政刑典章,原始歌舞便是“乐”——文学艺术。

    图腾歌舞的分化,成就了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龙凤图腾神话发展到后来,变成了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最终,随着神被人化和人们认知发展的理性化,巫术礼仪、原始图腾才渐渐让位给政治和历史。

    3

    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是神话中的神农时期。那时候,天下相对安定太平,出土的彩陶文物图案,有各种形态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蜥蜴,拙朴的鸟和蛙,显然都有着图腾的性质,但具体是什么含义呢?虽然不得而知,但我们却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气勃勃的人类童年气派。

    仰韶半坡彩陶图案的特点,是动物纹多,尤其是鱼纹。这是因为鱼代表着对子孙繁衍昌盛的祝福?还是因为鱼是另一种图腾变化?和龙凤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疑惑。

    动物纹之后,发展出了几何纹。这些抽象的曲线、直线、水纹都是怎么来的?至今仍然是世界艺术之谜。

    几何纹

    能得到认可的大概是这样的猜测:这些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化而来的。正象象形文字一样,从动物形象的写实逐渐抽象化、符号化,最后呈现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美。

    换句话说,在后世看来是“装饰”的抽象图案,在当时是蕴含了极为丰厚的图腾礼仪文化内涵。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这正是审美过程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观念积淀为感受。

    李泽厚先生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这就是“审美积淀说”。

    4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一观点是克乃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的。他强调纯形式,为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他的理论有缺陷:有意味的形式引起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显然是循环论证。

    如果和审美积淀说相结合,就完整了。正是因为几何纹是由动物形象演化来的,其意义已积淀在其中,所以才不同于一般的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它又积淀了当时人们对图腾崇拜的感情,所以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感情”。

    这种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包含了大量的观念和想象,演化和积淀为感官感受时,就会变成一种不可言说的深层情绪反应。

    但随着岁月流逝、时光变迁,这种“意味”逐渐失去,变成了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于是,几何纹也就成了“装饰”了。

    比如,一面波浪纹的旗子,古人看到可能下跪,因为想到了蛇鸟之类的图腾;而现代人看来,不过是波浪纹而已。这就是“审美积淀”和“有意味的形式”对不同时代的人,因为“审美积淀””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审美情感反应。

    说到陶器,除了线条的变化,色彩、造型也是饶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山顶洞人对红色的喜爱;大汶口陶猪的造型,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驯养猪;三足器形象,不是来源于模拟,而是因为稳定的三角结构带来的生活便利,并最终发展成了后世主要礼器的“鼎”。

    三足食器

    早期的图案,都比较天真质朴,生动活泼。但到了晚期,则开始往神秘恐怖发展。从形式上看,直线压倒曲线,封闭重于联续,整体更为严峻怪异。这意味着,母系氏族开始衰落,父系家长制上位,并日益向早期奴隶制行进。

    比如,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日照石锛纹样,已经和殷商青铜器的特征接近,呈现出了狞厉之美。

    5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审美是积淀了内容和意义的感受过程。这是我读这部分最大的收获。

    美不美,你说了不算,要懂“意味”和“积淀”才行。懂了这两点,你就掌握了欣赏古代艺术的法门。

    由此,我联想到了更多。比如,写作。

    平实的文字,因为有了思考才有了灵魂。

    一个佛像被赋予了禅意,一块石头被涂鸦了意境,皆因观的人心中有戚戚焉,而不是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本身。

    任何物件,被赋予了意味,也就有了灵魂,而能穿越时空长存。

    我想起昨天的问题:欣赏古代艺术,理解为何他们会被标出天价,不仅仅是因为历史悠久,还因为他们被赋予了狂热的当时意味。形式是外在表现,内容和意义的积淀不容忽视。

    当一个现代人,在面对原始人的艺术时,是很难产生和原始人同样的审美情感的。这也是我们普通人为什么欣赏不了古代艺术的重要原因。

    要理解一个人,你要站在他家的屋檐下。

    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你要穿越到它的时空。

    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你要穿越到它的时空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电子书,交流读书心得,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目前该群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我已晋升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使用我的专属会员推广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11f3ab2f1288,订阅会员,享受最优惠福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卷好书148:欣赏古艺术品的美,你必须要懂这两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hg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