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
善读「论语」2.2:思无邪微言大义,行德政顺应民心

善读「论语」2.2:思无邪微言大义,行德政顺应民心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07:04 被阅读6次

「为政篇第二」2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总而言之,都是「真实民意」。(故为政者唯有倾听民意、兴利除弊,方能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注释】

“诗”即指《诗经》。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都会采集反映民间苦乐和讽谏时政的各类歌谣,整理后交给乐官谱曲,然后演唱给周天子听,以作为施政的参考。

“三百”为概略之数,而非确指。就如说“拥兵十万”,并非恰好十万之数。《诗》经孔子编纂后有311篇,除去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六篇,实有305篇。

“一言以蔽之”现在也很常用,古今同意,都是“一句话概括它”的意思,或曰“总而言之”。

“思无邪”是咏马的诗句,出自《诗·鲁颂·駉》,其解释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按字面意思解作“思想纯正”。这样解释虽然可以逻辑自洽,但显然过于违背诗的原意,恐非孔子本意。而且说内容庞杂的三百余首诗均“思想纯正”,亦过于牵强。

二是按训诂解作“无虚”或“直”,意思是说“诗三百均为真情流露之作”,故引申为“真实民意”。这样似乎更合情理。

【评析】

《论语》“为政篇”第一章讲“为政以德”,却马上在第二章转换频道,开讲“诗三百”“思无邪”。孔门弟子这是要闹哪样儿?《论语》难道是胡乱编排的吗?

当然不是。孔门弟子这里用的应当是“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议论手法。亦即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以委婉的方式,曲折迂回地表达作者的倾向。常以一字而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故亦称“微言大义”。既然是孔子首创的春秋笔法,其门人弟子亦必颇擅此道。

《诗》源自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然后被诗官采集并反馈给为政者。民以诗言志,而志发于心。故《诗》即真实民意,而真实民意即真实民心。因此,“诗三百”的实际效用就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意调查,是以诗歌的形式对“为政”效果的反映。

因此,孔子实际上是在以春秋笔法向为政者指出:“思无邪”即民心所在,“为政”绝不能无视民意、违背民心。

因为“诗三百”代表“真实民意”,所以从其赞扬中,为政者可以明为政之得,故可以兴利;从其讽谏中,为政者亦可知为政之失,故可以除弊。如此察纳雅言、知所诫勉,“为政”方能有的放矢、顺应民心,“为政以德”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而孔门弟子同样也以春秋笔法,用心良苦地将“思无邪”编排至“为政篇”第二章,以提示为政者若要“为政以德”,就必须要倾听民意、顺应民心。

苏东坡说:“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诗》来表达民意了,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了表达民意最便捷的通道。虽然“诗三百”对于现代社会只余下文学价值,但“思无邪”的意义却始终历久弥新。

民为国本。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无视民意民心而能“为政以德”者,未之有也。因此,判断为政者是否真的“为政以德”,端看他如何对待“思无邪”、如何对待“网络民意”便知。

历史上肆虐民意、祸国殃民的为政者数不胜数,上有孟子口中被“诛一独夫”商纣王,下有被诛之独裁者齐奥塞斯库、萨达姆、卡扎菲等。是为“为政者”鉴。

【小知识】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订。《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故实有305篇。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都会采集反映民间苦乐和讽谏时政的各类歌谣,整理后交给乐官谱曲,然后唱给周天子听,以作为施政的参考。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以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其中除了宴会、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还有表达对现实政治不满和反映人民愿望的讽谏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二、古代听取民意的方式

1、尧帝的“一旗、一木、一鼓”:

相传尧为天子时,设置三个专门场所与民众沟通,每处都树有便于识别的标志:一旗、一木、一鼓。

一旗,就是“进善之旍”,“旍”是旌旗。凡是想进献善言者,可以站到旍下,太子要随即前往倾听。

一木,就是“诽谤之木”,“诽谤”一词的本义是批评。如有希望指出为政者过失的,可以将意见写在此木之上。

一鼓,就是“敢谏之鼓”。若是要对执政者有所劝谏,可以敲击此鼓,官员闻声当前来求教。

2、周朝太子的三大职责:

周朝的太子除了要模仿帝尧故事,设进善之旍、诽谤之木和敢谏之鼓之外,每天还要做另外三件事,以加强对民情民意的体察:

一是“鼓史诵诗”。乐师通过诵《诗经》,让太子感受治乱兴衰之下的各种民众心声;

二是“工诵正谏”。乐工通过背诵某些历史教训,直言劝谏太子;

三是“士传民语”。通过士及时向太子传达民间评论时政的歌谣。

通过这些周密的设计,为政者便可以随时关注民意,避免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不仅上古时代重视收集民意,后世的历朝历代也有相关机制收集民意。比如由《周礼》沿用下来的“路鼓”与“肺石”制度,武则天时代的“匦院”制度,以及宋代的“登闻院”和“登闻检院”制度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看似精巧的设计,都因为缺乏根本的制度保障而并不能得到真正持续有效的执行。因为总有一个不受制约的权力可以随时摧毁这些设计。因此,对于现代文明国家而言,创设能够制约权力的制度架构才是“为政以德”、“思无邪”的务本之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2.2:思无邪微言大义,行德政顺应民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bs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