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读《边城》有感
生活像条河没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之前,我的想象停留邓丽君的《小城故事》里。多么美的江南小镇,如诗如画,青石板的路面走过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静静的河水飘着小船和鸭子,带戴斗笠的渔翁和鸬鹚,一切都沉浸在邓丽君甜丝丝的声音里,“看似一幅画,听似一首歌”。
可是展开《边城》这本书读时,故事在沈先生的笔下,如同茶峒城的溪水,缓缓而又平静的流过,清彻见底如同没有染尘的边城百姓,还有不紧不慢的生活,吊角楼,来来往往的小船,冲淡着悠悠岁月。偶而的激情便是小城端午节,还有那一场罕见的暴雨。读完整本书,淡淡的忧伤却如同这溪水,弥漫了我的思绪甚至每一个毛细血管。到最后却是哽咽的喉咙难受,眼睛里竟然不自觉的流出了泪水。小城不是边城,边城却是小城,故事充满了喜和愁,一如人生,平淡,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厉害之处,平淡的写法,真情的流露,感染了每一个读者。
如果性子急,不妨坐下慢慢读,方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如果有比喻,这部书就像小家碧玉,但绝对是极品。
生活像条河有些爱是含而不露,却认人感到深入骨髓。小说中爷爷的爱就是这样,没有浓烈的表达,却如同茶桐的山,实在,如茶桐的水,绵远悠长。
读到翠翠的父母时,鼻子就有点不通气,为这样的年轻人感到惋惜;待读到爷爷非要最后一次去城里,多打几双草鞋给孙女留下,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却依然要硬撑着去见一下船总,想着心里有个底,却事与愿违,待见到事办不成时,我的眼泪竟涌出,嗓子噎的难受。
爷孙俩的生活单调又充实,爷爷哑哑的声音同翠翠的竹管声,在溪边寂静的回荡中,小姑娘独自玩耍着。翠翠在“这些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环境中慢慢成长变化着。直到有一天她心里有了秘密。“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写,不能用石头刻,不会用颜色把心头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又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祖父知道却又完全不知道。一个怀春小姑娘的心思,面对自己的爱情单纯执着,却又不知如何面对,无处诉说和交流,任其在心中生长。船总顺顺也不是特别在意门当户对,二老又和翠翠心照不宣,一切都在默默的发展着。可生活总是有着不确定性,有时候无奈有时候让人惊喜。翠翠就是这么一个纯洁又执着的姑娘,不迁就生活又适应生活,让读者又怜又爱。
沈先生的笔下写得太真实,不用任何色彩,已经让生活原汁原味的跃然纸上。
生活像条河爷爷的爱深沉,又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明知道女儿的爱,却不能声张,年青人的爱炽热又含蓄,真诚又无奈,但似乎责任感少了一些。他们的行为让现在的青年们看来愚腐不甚,但在当时又是多么的难以越过。越过长辈私订终身,直的是道鸿沟。到翠翠时的感情问题时,爷爷遵从小女孩的心里,自己却主动暗中帮忙。因为爱,老人对女儿选择了沉默,因为爱,对孙女选择了创造机会。
我对《边城》的感受,就是书面的一句活:琉璃般透明纯粹,美的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这感受也是读沈先生书的感觉,但《边城》读完是这种感受最强烈的,这本书最能体现沈先生的风格和笔力。
我也在书中找,那个翠绿欲滴的颜色,在等,等那个不确定的答案,甚至觉得沈老先生太慢,他笔下的文字就那么慢慢的慢慢的流淌过来,我着急的想拽过来,替翠翠把二老拉到跟前,而不是让翠翠跟着沈先生的笔慢慢的等。
读完这本书,方能明白为什么《边城》会奠定沈从文先生在文学界的地位了。
生活像条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