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哲学精神》,其中有些不错的精华思想部分,哲学诗画在此整理了下,希望能对我们的人生所有启迪和开悟。好了,废话不多说,一起来赶快一睹为快吧。
1,幸运和偶然
人生有如意事,也有不如意事,有幸运,也有不幸。有人力可为之事,也有人力不可为之事。比如生病了可以救治,但是死亡却无人能逃。所以,人是有命运的,所以,我们才会有悲欢苦乐。
在人生中,有些人为了求得如意事,便便遭遇了很多不如意。而有的不避如意事却偏偏遇到。范缜云:“人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之后随风而落,但有的花落在大殿之内,有的却落在臭水之中,这就是人生之不同,更是人生的幸与不幸。”
清朝时,光绪帝力主变法,但因受慈溪太后之牵制,不得实行,如果慈溪不幸早日死去,或许光绪的维新变法政策将得以实行,则中国今日的局面和形势,又会有所大不同。这里面确实隐藏着偶然的机会,而历史也确实的被部分偶然因素所包围。
对于幸与不幸,偶然与必然,儒家只几个字就概括——尽人事而知天命。在这种不怨天,不尤人的做事准则维系下,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倒是很好的规避和减弱了。
2,人生之术
对于好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内在的好,本身富有价值和意义。这种好非用手段不能得到。建立内在的好,人生的失望和痛苦,几乎可以减去大半。
古人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正因为多数事物有了内在的好,其本身具有德性和善,所以才能完成自觉和自得,通过自己就可以解决掉很多矛盾和冲突。
老庄的哲学提倡无所为而为,但人其实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所谓“动”,就是要不停的折腾、求索,实际上就是要对社会、家庭和自我有所作为,有所回应。但还有另一种有为情况,那就是游戏人生,把活着当做一场游戏,以游戏的态度做事,以求快乐和轻松。
另一种是外在的好,富有手段和环境影响性,这种好不是从内在根本上发出的善良和德性,而是通过外在的学习和观察,逐渐形成的跟随着周围环境走的品质。它的基础并不牢靠。比如一旦受到严酷考验,就会很容易变卦或变质。
世人普遍以为,内在的好才是真正的好,而那些情感的爆发,愤怒的涌泄,欲望的炽情,这些与人的纯粹理智是相反,因此也就不可取。对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不在于感官之活动,而在于对理智进行纯粹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人所拥有的最完善最高级的活动,理性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按照功利主义者的观点,人的所作所为都带着一定的功利性和自私性,由于这个,人的生活大多痛苦和枯燥。对此,庄子认为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秘诀在于:把重心由外转向内,只有把内在的好完善了,人才能不被外物所奴役和压制。
3,死亡与不死
从个体上将,人早晚要死,但从整体上看,人又是不死的。孔子说生命不息,他明显说的人类的整体繁衍和发展。个体的人虽然不可以长生,但整体的人类却可以做到不死,因为这个生命链条不会断。我们的子孙,子孙的子孙,会继续我们的生活,完成整个人类发展链条的永续。不仅人类,其他动物或生物,皆如此,以繁衍发展为终极目标。
柏拉图说,世界不能永久,我们得到的只是世界的虚幻图像,不死的唯有时间和理念,人类所建立和认识的一切无非是理念所衍生出的现实之模型。而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说,唯有爱才能认识世界,在爱中,瞬间即永恒。
看来,不死的事物确实是存在的,比如爱,比如灵魂,比如人类整体,那些能够死去的只是我们渺小的肉身和短暂的个体。
宗教中多追求不死和永久,当达到个体与宇宙的合一,基本可以不死或永久。这就是个体虽所有终点,但宇宙无终点,个体有始终,宇宙无始终。而佛教以为,只有先取消“我”以及“我”之尘世生活的继续,方可做到不死。
人类在不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不朽的概念,所谓的不朽,即人的肉体死后,其精神和灵魂继续存在,为后世的人们继续学习和祭奠,不可磨灭。柏拉图认为人的身体内有不死之求,因此受异性之吸引,获得交合,以求得子孙繁衍。人的灵魂中,也有不死之原理。文学、艺术等,皆为灵魂不死的例证,为后人留下永久之记忆,长期享受神圣之威名。
中国古人认为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不过人之所立,其能存在的程度之大小,时间记忆之短长,皆不确定。因为十年、百年、千年之后,古人所立之不朽,对于今人可能完全不适合。而今人所立之不朽,对于后人也可能不被认可。此人所立之不朽,亦非彼人所立之不朽。此时所立之不朽,亦非彼时所立之不朽。毕竟万物求变求运动的本性,在时间的作用下,一直起着无可改变的催化和演进,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做到不死和不朽的少之又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