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废,是否普遍人生经验?
与“半途而废”直接关联的该是“前功尽废”吧?
“半途而废”的成本该怎样计算?在当今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体系下,可以不计算这样的成本?
“认定某一事业,始终以之不半途放弃,此信之谓也。”
这是南开教育体系创建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一个名言,可称之为“事业哲学”,更为“人生哲学”。
我以为,这个名言的重要,最是在于把“半途而废”的成本“计量”出来了——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信誉。信实、诚信,不是人之一生的“金牌”吗?《狼来了》的小学课文或幼教故事,不该忘记了吧?
对“半途而废”作哲学反思——何以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是人的一种怎样存在形态?人的如此存在与人的思维是怎样的关系?作这样不懈的追问,特别是一番“刨根问底”,人对自身生活与整体人生的本质性认识与把握,该是趋于更加清晰与透彻的。
“盖凡欲速者,所结之果必不佳;收效迟者,所结之果必大而硕也。”张伯苓先生这个箴言,我以为是破解“半途而废”的一把钥匙。
“欲速者”,往往是“半途而废”的重要成因。这该是最多的客观存在。“所结之果必不佳”,即“半途而废”者居多。急于求成而不成,因而不求了,结果就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最是证明了人是一种“非意志的存在”——“思想上的意志”不坚定,“作为上的意志”不顽强。“思想意志”先衰退了,“作为意志”怎能不随之垮塌?如此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注定其结果必然是“半途而废”。
真正的人生成就,或者理想生活的实现,少有是“立竿见影”的,多是为“收效迟者”,但却是“所结之果必大而硕”。这就是人生成就与实现生活理想的一种逻辑,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收效迟者”中的哲学藴含是什么呢?通识地观之则为“耐心”“耐力”,根本则在于人的“意志力”。我经常主张,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输在了意志力上。
著名教育家 张伯苓 影像“认识环境,努力干。”是张伯苓先生所主张的一种干法。而“认识环境”,为的就是防止“半途放弃”。盲目于环境,只要一遇困难、艰难,必导致人的半途而废。所以,这“认识环境”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智慧的洞察,这就非同凡响了。
“要务实,不尚空谈。”亦是张伯苓先生防止“半途放弃”的一个主张。“空谈”,不是一种永远在半途中的作为吗?何止半途,且为“半空”不落地。不落地,哪里有什么实干的征途?
“说嘛就是嘛,要实做。”如此“天津味道”的实干哲学,该是让“半途放弃”“半途而废”彻底归于不存在了。
一个“认定”,一个“不半途放弃”,一个“实做”,最是张伯苓教育人生的本质色彩,也是百年南开成就与辉煌的特质所在。
我是这样思想的,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