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道学•国学•养生
人生渐进的六层境界----傅佩荣的先秦哲学课

人生渐进的六层境界----傅佩荣的先秦哲学课

作者: 迷途中的自我救赎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14:47 被阅读5次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一起来思考两个问题:

    1. 你觉得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

    2. 了解完孟子眼中的六层境界,不妨想一想,自己现在处于哪一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词,概括了人生的三层境界: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众里追寻、执着、经历过千万般锤炼之后的妙手偶得,静安先生以诗性的浪漫,唯美地展示了一个人在实践理想时经历的心态变迁。

    心态变迁是一个人在前进路上的主观体验,那么,一个人在自我修养方面的客观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呢?孟子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古人如果有幸接受教育,那么从识字起,他就要立一个读书人的心志,找到明确的方向,由士(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而逐渐使自己修养成为君子、贤者、圣人。

    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扬者,孟子在一次回答学生问题时,讲出了善、信、美、大、圣、神,这六层人生渐进的境界,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孟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意思是:值得喜爱的行为,叫作善;自己确实做到善,叫作信;方方面面都做到善,叫作美;方方面面做到善,并且能发出光辉照耀别人,叫作大;发出光辉并且产生改变群众的力量,叫作圣;圣达到人们无法理解的程度,叫作神。

    你可以看到,这六层境界就如同阶梯,层层递进,后者必然要以前者做到极致为基础。可见,这攀登向上的过程将是多么艰难。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可欲之为善。大家如果还记得上一讲关于“人性向善”的讨论,这一层就非常好理解了。孟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只要真诚,你的心自然会喜欢合理性与正当性。你不一定去亲自做善事,但你看到真心诚意做善事的人,心里一定是舒服的。如此,你就已经达到第一层境界了。

    有诸己之谓信。你不仅喜欢看到别人做善事,自己也能身体力行,躬耕实践。从好善到行善,这便是进入到了第二层境界。

    充实之谓美。偶尔做一两件善事还不够,要一切言行举止皆为善,才可以达到“美”,也就是值得欣赏的境界。所以,充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能达到善的要求。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当然是很美好的,值得我们欣赏的。这第三层境界已经相当有些难度了。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自己做到尽善尽美还不够,还要能够散发出光芒,能够为身边的人带来启发,让他们因你的存在而获得前进的方向。此为第四层境界。

    大而化之之谓圣。这其中的“化”字极其重要,意味着对别人产生了有具体成效的影响,而不仅是一点启发。圣人有很多种,而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无论何时何地,所作所为都能达到圣的境界,乃集圣人之大成。

    但孔子自己怎么说呢?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我们不要把这两句话简单当成是孔子的自谦之词,因为后面他给出了非常实在和恳切的理由:“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说,我不过是在实践圣和仁的方面不会厌烦,教导别人也从不疲倦,只是这样而已。孔子的话告诉我们,圣,永远不会是静止的状态,只要生命不息,就践行不止,永远有向上提升的空间。此为第五层境界,而最高境界也呼之欲出。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孟子口中的最高境界了,准确地说,也应该是语言可以描述的最高境界了。孟子这么说的目的是要人知道,人生永无止境。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自暴自弃,没有谁可以限制他修炼德行。向上,有无限的空间,达到世人无法理解的“神”的境界。关于“不可知之”,可以参考佛教的“不可思议”境界,以及道家“虚极静笃”之后的境界。语言已经失效,无法描述,你只有自己修到那个境界去亲自体悟了。(分享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渐进的六层境界----傅佩荣的先秦哲学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iq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