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解析死亡----傅佩荣的先秦哲学课

作者: 迷途中的自我救赎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07:11 被阅读17次

1. 你有考虑过死亡的问题吗?

2. 死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很多人都认为孔子不了解死亡,因为他曾说过一句“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一个真正伟大的哲学家怎么会不考虑死亡的问题呢?如果你仔细研究《论语》,就会发现“生”字出现了十六次,“死”字出现了三十八次。认为孔子不了解死亡,那才真是个天大的误会啊。

为什么孔子会讲出“未知生,焉知死”这样一句话?一定要看他这话是对谁讲。孔子一向因材施教,这一点和苏格拉底一样。人生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因每个人的观念、资质、用功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好的老师,会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给出对他有用的答案。如果在参差不齐的情形下一概而论,很容易产生误会。

孔子的这句反问,源于子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和死亡的问题。

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他比孔子小九岁,性格直爽,好勇善斗,言行容易冲动,思虑常常不足。这样一位日常人际关系尚不能处理得很好的学生,竟然问老师应该如何对待鬼神和死亡,这实在是关注错了重点。

于是,孔子用反问的方式来回答子路的问题:“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如果不能跟活人好好相处,怎么有办法去与鬼神相处?生的问题还没有了解,怎么能了解死亡?孔子希望子路能够因此反省自己的不足,先脚踏实地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怎样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如何带兵打仗等。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很好,但子路问就不恰当了。

那么,孔子究竟是怎么看待鬼神与死亡的呢?

我们先来说鬼神。其实,不只是子路问过老师有关鬼神的问题,之前我们提到的宰我也问过。孔子果然因材施教,面对宰我的提问,他详尽地给出了自己对鬼神的看法。这一段资料记录在《礼记·祭义》之中。宰我对老师说,我听说过鬼神的名字,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孔子说,人由精神与形体两部分组成,精神为气,形体为魄。人死之后,气魄分离。气发扬于上,为神;魄消解于下,为鬼。这便是鬼与神了。鬼神对生者的具体影响孔子并不在意,他的重点在于“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依此可以推行教化,让百姓“敬鬼神而远之”,心存敬畏之心,然后遵守行为规范,借以安定人间秩序。

现在我们来说死亡。在孔子眼中,死亡是人类“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客观规律,所以无须对此畏惧和抵触。更重要的是,儒家希望你了解,死亡同时也是人生目的的完成。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者与行仁者,不会为了活命而背弃人生理想,却肯牺牲生命来成全人生理想。可见,成仁就是目的。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存是我所想要的,义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如果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选择义行。可见,取义就是目的。

一般人以为,死亡是牺牲,死亡是放弃,死亡是损失;但对儒家而言,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层检验——检验这一生过得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达到目的,是否问心无愧,是否止于至善?

这就是儒家对死亡的看法,如果你理解了,人生就非常安稳了。死亡这一关都理解了,生命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剩下的就是好好珍惜这一生,好好把握它。每个人都有功课要做,以便可以从容地面对死亡。

虽然子路提的问题,孔子没有从字面上直接回答他,但是我们却可以跟着傅老师一起,从整个先秦儒家的脉络来看,去更好地理解孔子带给我们有关生死的启示。(分享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解析死亡----傅佩荣的先秦哲学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bq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