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周儒学浅议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作者: 原耕0119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9:38 被阅读0次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自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先生似乎不开心。前些天我听先生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啊。五百年的时间,一定有王者兴起,其间也一定有闻名于世的贤者。从周代以来,七百多年了。按年岁算,已经超过王者兴起的时间了;从时局看,也有王者产生的条件了。那上天啊,大概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想让天下太平的话,当今的世间,除了我还有谁?我不得志,就是这个原因吧?”


见解:

这里有知名的典故——怨天尤人、彼一时,此一时、舍我其谁。

从充虞的问题看,孟子确实因为离开齐国不开心了。以充虞的头脑,孟子不开心,要么在埋怨齐王不识人,要么在抱怨老天不赐机。孟子不这样想,从孟子的回答中,我们揣测——孟子忧虑的,是“天”是否“欲平治天下”——在这种关乎生民万众的问题上“怨天”与在个人境遇上“怨天”是不同的,这或许是孟子“彼一时,此一时”的讲法吧。

以战国时代的孟子看来,当时的天下该有尧舜禹文武那样的王者出现了。他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另一个是“时考”。前者不是玄妙的历史轮回论,而体现着一种社会规律——长期混乱的世道,需要一位王者;后者则同当代社会学的认知方式很接近,做“时局考察”,或者叫“社会调查”。

道理上说,王者该出现;可为什么迟迟没有,民众的苦难日渐沉重呢?孟子想,或许是“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吧?它不打算让“王者”降生呢吧?这是一种面对人类前景渺然无所适的深远的喟叹

喟叹之后,孟子的磅礴刚健再度彰显。“天”如今是不想让天下太平,那它总要有想让天下太平的那一天吧?到那时,普天之下只有我孟轲能担此任了!——此处以孟子视角表达,冒用亚圣名讳,还请勿见怪。孟子这句话,不是狂,而是一种面对人类困境焦然难以解的博大的宣告——只有遵从着“敬天保民”的“先王之道”,才能顺应天意、整饬四海。我们知道,孟子在四十五岁来到齐国,届时离开恐怕有五十余岁了吧;年岁如此的人,又常年追随、宣讲注重“礼”和“让”的儒学,是不会大放狂言的,讲出什么话,一定有他的依据

领略了孟子“忧虑——喟叹——宣告”的精神历程后,我们可以说:孟子以“舍我其谁”的态度,主动地将个体的生命,与群体的、历史的生命结合在一起。讲句题外话:这种精神,每位儒学弟子都应当具有;并且,它也并不无用,请各位这样思考:由衷地讲出“舍我其谁”,不本身就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推动吗?不本来就是对理想实现的一种促进吗?不正是那些“舍我其谁”的精神,鼓舞着后来者接过前代光荣的旗帜吗?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ib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