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古代的皇帝生杀予夺的大权在手,那就可以为所欲为,像阿Q说的,“要什么有什么,喜欢谁是谁”。所以,各种畅销的穿越文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其实,君权一直受到各种制度和道德力量的限制,并非完全没有法度。这几天看汉纪六记载的张释之的故事,就是如此。
张释之最初在南阳当“骑郎”,十年没提拔,郁闷地想回家了。这时,袁盎(就是建议诛杀晁错的那位)举荐他,当了“谒者仆射”,也就是办公厅秘书处处长,侍奉皇帝左右。
有一天,汉文帝去皇家动物园游玩,问上林尉要动物登记名册。没想到这上林尉答不出来,这时旁边养老虎的“啬夫”(官职名)替上林尉对答如流。汉文帝很感兴趣,又问了些别的,都回答得很好。汉文帝很欣慰地说,“当官难道不应当像这样吗?”于是就让陪侍的张释之起草诏书,想封这个“啬夫”当上林尉。
张释之想了很久,拒绝了,跟汉文帝掰扯说,“大秦喜欢任用那些刀笔吏,其弊端是鼓励巧言令色,单凭条文就能把杀人,简言之“嘴炮亡国”。您要是因为这‘啬夫’能说会道而提拔他,可能会对干部队伍释放不良信号,大家都不干正事争着去提高口才去了,不能不谨慎啊!”
没想到这番话把汉文帝说服力。他也因此对张释之另眼相看,召他上车聊秦国灭亡那些事,没想到张释之回答得很好。等回到宫里,汉文帝就把他提拔为“公车令”。看到这一段,还是觉得讽刺味十足。轮到自己,张释之并未推却。
之后,张释之又干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弹劾太子。时任太子和梁王坐车入朝,没有在司马门下马。张释之就追上去,阻止他们进殿门,同时弹劾他们“不下公门,不敬”。汉文帝无奈,只能摘帽以示认罪(同罪不同罚的那种,如果不是太子可能就得斩吧);汉文帝他妈妈薄太后知道这件事后,下达特赦令才让两人进宫。这事更让汉文帝对张释之刮目相看,再次提拔他当了中郎将。不过,这事把时任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得罪了,好在张释之很快就病死了,并没吃太多苦头。
汉文帝时代,张释之还当了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和最高检的长官。有一次,汉文帝乘马车从桥上过,桥下有一人突然跑出来,马受惊了差点把车掀翻了。汉文帝很生气,让人把这冒失鬼捉了,交到廷尉审讯。张释之审问后跟汉文帝报告,这人按法律应当罚款。汉文帝很恼火,说:“这人惊扰了我的马,幸好这马比较柔顺,要是换了别的马肯定会把我弄伤的。你怎么能只罚款了事呢?”

然后,张释之说出一段名言,“法者,天下之公共也。现在法律是这样的,所以这样判决;如果判决重了,咱的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了。如果惊您马的那会儿,您诛杀他也就算了;既然送到廷尉这里,那就得按法律办事。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不能保持执法的一贯性,老百姓将会手足无措。”又把汉文帝说服了。
再往后,有小偷胆子很肥,偷盗汉高祖宗庙的玉环被抓。又送到廷尉处审理。张释之判处小偷死刑,并上报给汉文帝。汉文帝大怒,说“这人胆大妄为,偷到先帝那里,我送交廷尉,就是要灭其族。你这样按法律判决,怎么体现我敬奉宗庙的意图?”张释之摘帽磕头说,“按法律就是这样的惩罚。如果一盗窃宗庙的器物就判处灭族的极刑,那如果将来有人在汉高祖陵墓上动土(指盗墓),又该如何加重判决?”汉文帝请示了他母亲的意思,还是无奈同意了。
总的来说,张释之勇于坚持原则,敢于跟皇帝佬儿掰扯法律,敢于弹劾太子,维护了法律作为天下公器的公平性,体现了很强的法治精神。有人说他是法家和儒家关于法治的调和者,就是既强调严格公平执法,也注重体恤民众,注重法律的教化功能。这都可以讨论。不管是啥家,这哥们敢于阻挡统治者法外胡作非为,这就是作出了历史贡献。因为胡作非为、为所欲为的权力,不只会丢掉一姓的江山,还会损害万民的福祉。
- END -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希望一起读书的朋友,请关注本号
▼
把时间交给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