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章自负!】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郝尔曼·黑塞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作品。虽然时间已过去很久,但是《悉达多》的“文化反射弧”很长,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是一本启迪人们找到自我的“心灵之书”。
这是一本寓言体小说,作者却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用史诗形式来描写。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首诗,一首关于印度的诗。作者在小说方面擅长对人物精神层面进行分析,描写的人物都是想从现实中挣脱而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主人公悉达多一出生就站在金字塔,却觉得生命的意义应该在于探索未知,所以他走出父母对他的期待,开始了独自探索自我的秘密之路。悉达多一生的探索经历三生阶段,分别是出世的青年、入世的中年人和顿悟成佛的老人。
老师可以传授知识给所有人,但是未必每个人都能体悟到其中的智慧。这是悉达多的感悟,也是现实现象。所以青年的悉达多选择出世,抛弃一切,禁欲苦行。
就好比我们上学的时候,同一个老师教学,可班里的学生成绩却不是一致的,有的学生成绩高,有的学生成绩低,是因为学生的悟性不一样。这也就说明了,可以传授知识给所有人,但未必所有人都能体悟到其中的智慧。
中年的悉达多,在入世之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他又再次抛弃一切,这一次它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小说读到这里,我们都明白悉达多的现状与初衷已大相径庭。悉达多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丢失了最初的自己。
反思我们的过往是否也是这样。人通常有了欲望就想得到,得到越多,欲望越大,本以为满足欲望会更加幸福,却不知精神世界早已匮乏,原本的那个自己已经走丢了。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即便悟性很高,修行很高的人,没有坚持克己自律,终究也会变得跟俗人没有两样。所以我们在满足物需求的同时,更应该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自律,不忘初衷,方能走得更远、更好。
老年的悉达多是一无所有的,在他颓废的时候,因一个摆渡的船夫跟他说,时常聆听河水的声音,可以学会一切都会重来。于是他选择生活在河边,也当上了摆渡的船夫。或许是河水把他的心灵推到了彼岸,让他顿悟。
当他得知自己有了儿子,便对儿子怀着强烈的爱意,可他的孩子并不爱他。孩子的心里,小时候没有父亲,长大了就更不需要父亲。他想让孩子跟他走一样的路,可孩子并不听从他。这也让他看到自己出家后夫父亲的失望和孤独,也看到自己的儿子面对世俗诱惑的焦灼。
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前人的错,后人仍然可能会再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给他人带来创伤。
悉达多明白了轮回是一次次的新生,他自我融入统一之中,天人合一,圆融完满。
迷失不可怕,只要我们醒悟便可一切重来。悉达多最终领悟到人生真正的智慧是活在当下,允许一切的发生,接纳一切。这是一无所有的悉达多在晚年的顿悟。
现代人,大部分都处于焦虑、迷茫的精神状态。或许你会说,现代人内卷的也很多。是的,内卷的人犹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地出现。可他们为什么卷?或许可以解释为大家都没有想明白自己需要追求的是什么?追求什么才是正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