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心情特别的激动。工作之余,经一年半时间书写的《通勤留笔》和《弹指一挥间》终于以印刷体的形式和我见面了。抚摸着自己的作品,我体会到母亲十月怀胎、婴儿呱呱落地瞬间的喜悦,估计她们和我此时此刻有着相同的感觉。
“老来得子”说起写作,虽然说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但也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时,可供阅读的课外书籍少之又少,一是村里长辈中有文化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人连普通的书信都要找人代笔。二是经济条件有限,平时连饭都吃不饱,哪舍得花钱买闲书看。虽然一本长篇小说定价也就一元钱左右,但对老百姓来说无疑就是一笔“巨款”。学校也是在我四年级那年,开展学习小靳庄运动时才买了百十本各类图书,办起了相对于邻村学校来说“规模巨大”的图书室,对六、七年级学生开放,我们只能是望洋兴叹。
“老来得子”不过,我的班主任刘梅芳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找校领导多次交涉后,图书室才破例借给我图书。记得第一次借阅的是一本反映淮海战役的合集《江海横流》,我借书后高兴无比,回家后借看油灯发出的微弱灯光看了起来,直到夜深父母催促着休息才作罢。没有一年时间,学校的书就让我借了个遍。好在我姐正好考上奇村高中,她每逢周日回家都要借一本书带回家中供我阅读,而我必须在她上学之前看完。有时,父母也会从村里的老秀才刘达道家里借回一些旧板印刷的小说,上面的繁体字读起来稍显吃力,有的字需借助家中的繁体字典才能认识。
“老来得子”通过课外阅读,我学到了好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很有益处。同时,也培养和建立起浓厚的文学兴趣。就是来到省城上学后,也很快地成为学校图书馆的热心读者,和图书管理员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特许我在图书馆随意借阅(当时还未实行开架借书),以致借书证早早地填满而又续了一次。参加工作后,尽管工作特别忙,我也抽空去单位的阅览室借阅图书。有时还会去古交或太原的新华书店购买几本喜观的书籍。后因工作调动搬家时,朋友们看着我打包好的书捆,和我开玩笑地说: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老来得子”不过,自己有文学方面的爱好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尤其是参加工作近四十年,一直奋战在工程技术领域,没有写作的时间和动力。而今即将退居二线,想着今后有较多的时间在文学方面进行深造,并为退休后找点事情做做,不至于整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因此,就学着写了起来。没想到积少成多,前后三本专辑合计近70万字,自己都有些惊讶。就得寸进尺地想着把电子文档变成纸质资料,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在女儿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如今终于变成现实。
“老来得子”看着自己的成果,我深知水平有限、文笔欠佳,达不到大家认同的程度。可不管怎样,我还是有点自得其乐并陶醉其中,虽然说是“老来得子”,但却是心爱无比,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吗,所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给笔友报信、同享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