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瑫」旸瑫私塾“同读一本书”:东坡故里-眉山

作者: 旸瑫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00:03 被阅读8次

写人物传记开篇通常都会写出生地及年月,这是一般的写作方法,语言大师林语堂先生也未能免俗。《眉山》这章便详细介绍了东坡先生生日及故里:苏东坡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在四川眉山。

关于年龄的算法,林语堂先生带着为外国人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了介绍,他说,“在中国小儿初生便是一岁,这是由中国人历来都愿早日达到受人尊敬的高龄的缘故,每个新年一到,人人都长了一岁,那个婴儿就是两岁。”

「旸瑫」旸瑫私塾“同读一本书”:东坡故里-眉山

这看似一个年龄的算法,其实是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姑且不去扣“封建主义”的帽子,但说长者为尊为上的传统,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它是一个秩序,无论优劣,有秩序总比没有要好吧。

林先生从苏东坡的祖父开始写起,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极有个性的四川老汉。

我们都知道,林语堂先生是一个文学大师,语言大师,同时,也是一个幽默大师,所以当他要去写苏东坡传记的时候,怎么可能遗漏一位和他一样拥有有趣灵魂和细胞的苏老汉呢?

林语堂笔下的这个老汉不识字,但人品不凡,个性十足,质朴自然。这部分写了许多有关他的趣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仔细阅读。

苏东坡祖父的奇趣轶事生动有趣,林语堂先生对历史素材的加工,运用和提取功夫了得,读来印象深极了,一位不识字的老汉竟然是文豪东坡的祖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

“苏东坡的酒量倒不是由祖父那里继承而来,但是他的酒趣则是得自祖父,以后不难看出。这位不识字的老汉的智慧才华,原是在身上深藏不露,结果却在儿子的儿子身上光荣灿烂地盛放了......”

林先生此言颇有演绎的味道,好在不伤大雅,权当一乐吧。

祖父思想开通,便成就了他父亲苏洵的“强烈个性、不服管教”“倔强古怪,游手好闲”的状态。然而,当有人问他为何不严格管教儿子时,他竟然平静地回答“这个我不发愁”!

我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也没有相关资料查证,不知道林先生的这个史料是否正规,倘若东坡先生的祖父,也就是苏洵的父亲真是如此的话,那真是太让人佩服了。

我真心折服于这位老汉对儿子(东坡先生的父亲苏洵)的自信和洞察力。所谓“知子莫如父”啊。也许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信任成就了苏洵,成就了苏家!

写出生地眉山,必须会提及当地风俗文化特征,也会写到这种文化底蕴对人的影响,尤其是要把它与苏东坡后来的特质相联系,这恐怕也是写作者常用的方法,林语堂先生也同样是这样的套路。

在林语堂先生眼里,眉山地区依然保持着一些古老的风俗文化。当地好学之风盛行,学者文人在作品上“不同于当时其它地区文章浮华虚饰的纤丽风格,仍然保有西汉朴质遒健的传统”。

所以,我也赞同林先生的观点。

这种地域的风俗和文化是一个人的“胎记”,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影响也是内在和深远的。东坡先生的诗文书画及为官为人品性也与此关联颇深。

关于眉山的文化,风俗,书中史记资料充分,语言详实,想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好好阅读。

就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种当地农人不仅“共同动手劳动”,还按照当地民俗“约法三章”,更让人振奋的是,还“一起欢庆丰收”。

林语堂先生称之为“农民之间一种完美的风俗”,我想,对一种风俗的这种评价恐怕是极高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多美多淳的农业习俗啊!这才是中国农耕文化里的精义要领,是一种精髓,值得歌颂,也值得我们现代农业的传承!


备注:

"与旸瑫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第4本书《苏东坡传》:文忠公

阅读时间:2019310

阅读页数:11-16第2章《眉山》


旸瑫私塾

“一对一”      同读一本书    同读金句

以贝易书        以贝易评      以贝易课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请加微信6942145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旸瑫」旸瑫私塾“同读一本书”:东坡故里-眉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pp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