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学习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5.11:欲重于义焉得刚,义尚于欲方为仁

善读「论语」5.11:欲重于义焉得刚,义尚于欲方为仁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7-16 09:50 被阅读21次

公治长篇第五11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者。”有人说:“申枨是。”孔子说:“申枨是欲望重,哪里是刚?” 

【注释】 

“枨”,音“成”。姓申,名枨,字周,孔子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精通六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欲”,心所贪爱为欲。此处意指“欲望重”。

“刚”,强也,坚也,劲也。“刚”是仁德诸端之一,可不译。

【评析】 

“刚”乃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精神。“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切毁誉利害,俱无以动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义,皆有赖刚德以达成之。

但本章是说欲重不得为刚,而非谓无欲是刚。因为“无欲”对于世间凡夫而言,是很难做得到的。

《礼记·礼运篇》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生存与繁衍的欲望,是生命的内在密码,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并由此衍生出了逃离死亡与贫苦的欲望。可见儒家并不否认“欲望”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入世的儒家正是要提供一种思想,使人们在“有欲”的情况下,仍可以具有“刚”德。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说得很明白,人心都是欲生恶死,但是贤者有“甚于生者”之“所欲”——义也,有“甚于死者”之“所恶”——不义也,这使得贤者可以不苟生、不避死,此即“刚”也。如冒死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的齐太史以及闻讯负简驰援的南史,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等。

如果“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则其人为了苟生、避死,便可无所不为,此即“欲”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好仁者”重义轻欲。“好仁”,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恶不仁”,即“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好仁”可以不苟生,“恶不仁”可以不避死,此皆“刚”者。是故子曰:“吾未见刚者。”

相关文章

  • 善读「论语」5.11:欲重于义焉得刚,义尚于欲方为仁

    「公治长篇第五」11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

  • 论语共读营  45-46吾未见刚者

    【论语内容】,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

  • 论语打卡第三十二天

    5.11:【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5.11 孔子说:...

  • 义与利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君子智于义,小人智于利。 义者,顶天立地,胸怀坦荡。正之为仁。仁者欲己欲人,爱人爱己。仁...

  • 君子——做人的精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出自《论语》,其中君子喻于义中的义就是“仁”,“仁”...

  • 早读论语118天

    【原文】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翻译】孔子...

  • 读《论语》

    2022.11.7 读《论语》 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今译—夫子...

  • 学习《论语》第2⃣️0⃣️天

    学习内容:【公冶长篇】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 樊登讲论语 23/30天打卡

    049-050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无欲则刚。如果心里...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出自《论语》,其中君子喻于义中的义就是“仁”,“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5.11:欲重于义焉得刚,义尚于欲方为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uv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