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年龄渐长,越来越接近人生的尽头,也越来越感受到人生的真相。“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
总以为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坚持会走向成功。可惜,在“老病”面前,再高远的理想,再强健狂妄的人,也会被打回原型。一切对未来美好的臆想和假设都得烟消云散。
因为,衰老和疾病,本身就是残缺和毁灭,在这不美好中,有对自身的怀疑,有对死亡的恐惧,还有施加在本人和家人身上的种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物质的负担,情感的折磨。生活的幸福指数,就在这两者作用下,稳步下降了。
老病是什么?是对人生的戏谑和嘲讽,任你再努力勤谨,也摆脱不了既定的命运?是对人生的考验和历练,见证过死亡,经历过疾病,对人生的态度会有所不同?还是,它们是自然,是人生的一段必经之路,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已然如微尘,不免经风雨。
小时候身边的老人都是健康的,硬朗的。偶尔有高寿的老人离世了,看着苍白的面颊,静躺在灵床上的遗体,幼小懵懂的还不晓得死亡的可怕与可悲,因为,那时青春正在萌芽,生命的路还很漫长。浑然不解生命的先甜后苦,阴阳相隔。
人到中年,家族亲人离世的噩耗渐次传来。有的寿终正寝,有的正当壮年。心里就不胜悲凉。曾经一起把酒言欢,亲密戏言的人们,怎么就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呢?
更让人难过的是,受到疾病折磨,却又无法摆脱,只能带着那一身病痛走向死亡的老人们。看到他们家里摆的大瓶小瓶长筒短筒的各类药品,如数家珍地介绍功用,像吃饭一样的吃掉大把地药丸。看到那个身体硬朗,活蹦乱跳的老人,被困在轮椅上,缓缓地被推行在卧室、客厅、卫生间,活动的范围一再缩小。看到他们彼此分享着在网上买的医疗用品和就医经验。
他们是笑着聊天的,我也是笑着聆听的,笑着笑着,我的眼里就泛起了水雾。还好,苦中还能做乐,人总是能适应环境,够坚强?不好,为什么欢乐总要有期限,然后让我们孤勇地面对悲凉。
因为懂得,所以理解“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古语的智慧、讽刺和无奈。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需要古稀之年的子女来伺候,儿女尚且一身病痛,下有孙辈需要照顾。这“孝顺”得添加多少泪水和艰辛?
我表姐的公公,帕金斯晚期患者,每天嚷嚷要出书,子女给他买了键盘和电脑。他的脸部肌肉完全不受控制,口水大口大口地流下来,打湿了键盘,坏掉了三个。晚上要开灯聊天,白天疑神疑鬼。保姆几天一换,子女心力交瘁。
这条路,荆棘丛生,愁云惨雾,可能没有几个人能逃过。
但明白了,方能更好地面对这份艰难。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坦然面对方为王道。
史铁生脊髓受损,双腿瘫痪,直至最后因尿毒症被夺去生命。他没办法打败疾病,他抱怨,谩骂,甚至自杀,但残酷的事实就在眼前。于是,他选择热爱生活,他疯狂地写作,热情地对待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无数次对生命发出了深邃的思索和探究。“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这就是史铁生在书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
既然事情没有更糟糕,不妨对命运怀抱一颗感恩之心。
也许病了,但还能感知每天早上射进窗帘的第一缕明媚阳光,还能和家人共享丰盛的早餐,还可以感受轻柔的微风,啁啾的鸟鸣,看到孩子们明媚的笑脸和灿烂的欢笑。
也许老了,牙齿掉光了,新安的假牙嚼起大豆,味道也不错。需要别人照顾了,别忘了摸摸他的肩膀,为自己的无力,为他的孝心,表示一份安慰和感谢。
最后,用《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里的一段话做结:中国人老说‘生老病死’,生死之间何苦还要再隔上个‘老病’呢?这可不是上天的不仁,而是怜悯。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在七八十岁,却还康健力壮之年去世,那对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留恋呢?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
演习也罢,插曲也好。老病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一条道路。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走向终结。我们无权选择走什么样的路,是独行还是结伴,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泰然接受,面带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