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读书笔记

作者: 赵冰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6-04-04 06:20 被阅读323次
    c

    我没用过小米的产品,但小米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同样的,这本小米联合创始人撰写的《参与感》也是仰慕已久,最近才拿来读;可见小米的口碑营销十分厉害。最近,我读书偏商业的多些,有些功利,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指导,答案,或灵感。这本书看上去比较厚,但读起来还是很快的,图文并茂,逻辑清晰,行文简单明了,正有小米推崇说大白话之风格。

    小米的发家史和取得了多牛逼的成就这里就不描述了,主要看看它们在互联网时代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口碑这件事自古就有,道理谁都懂,并不新鲜,但在当今信息透明,去中心化,快速传播的商业时代背景下,口碑的力量尤为重要,其根本也就是“一切要以用户为中心”。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中,“口碑”是核心,“专注”“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专注”“极致”“快”最后都是指向“口碑”这个结果的,而做“口碑”的理论基础是做“粉丝文化”。书中还提到口碑的铁三角是:产品,社会化媒体,用户关系。前两个不想说了,关于用户关系,小米看法很独特,既不是“企业向用户下跪”,也不是“用户向企业下跪”,而是“和用户做朋友”,让用户参与进来,与用户一起玩。那么,问题来了,用户需求千差万别,满足的原则和优先级是什么?答案是:先确定为谁设计,其次是好用,最后是好看

    接下来的逻辑就是,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如何做到快速引爆口碑,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其理论来源是消费理念的变迁:从功能式->品牌式->体验式->参与式。黎万强同学总结出的“三三法则”是: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这里不细说,书上有详细描述。

    与传统企业和其他互联网企业不同,小米的品牌成长路径是“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这点非常有意思,颠覆了之前的玩法,很值得借鉴学习。所以小米不去打广告,而是很认真的经营粉丝群体,让客户真心喜欢,通过忠诚度最终达成知名度,可谓四两拨千斤之举。书中列举了大量如何做粉丝营销和新媒体传播的案例和做法,个人认为并无独到之处,唯“用心”二字。正因为小米对“粉丝”的高度重视和透彻理解,才能落实到底,这也是其他公司很难模仿超越之处。

    “服务篇”中提到,服务是小米商业模式的信条。雷军在内部会议里说:“我们把产品,服务做的用心点,让用户喜欢我们。用户喜欢我们了,打赏我们一点消费,我们挣这个消费就可以了。”基于此,小米死磕服务。除了用心服务,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在标准之上建立非标准化服务,“走心”是关键点。

    本书还提到了不少关于创业管理的心得,其中提出“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理念,认为人比制度重要(人包括员工和用户),让用户激励员工,扁平化管理,去KPI化,让员工成为粉丝,也让粉丝称为员工。在文末的“阿黎笔记”里还谈到了文化甚至哲学层面的东西,看得出是作者的肺腑之言,确能给人不少启发与收获。

    补充一点思考:在当今这个热闹纷呈,让创业者热血澎湃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商业模式或形态(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都想做些颠覆性的变革,然完胜者寥寥。就其根本,大概业者还停留在“术”的层面,并没有完全理解商业(或行业,或产品)的“本质”,未进入“道”的境界。在所谓“互联网+”时代,有些企业或创业者还停留在为了做而做,自然达不到效果。“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真正有用的是“互联网思维”,让思维流入企业的血液中基因里,表里如一,才能发挥效能;而这样的企业不一定非要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或高科技企业,传统企业用好了这种思维方式,一样管用。而一些企业往往无法做到的原因,要么是过去的组织太过根生蒂固,积重难返,难以转变;要么是压根没有理解透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这本书强调了口碑的重要性,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及让客人参与进来“一起玩”的新玩法等等,有理有例,“道”“术”结合,确是良心之作,有不错的参考学习价值。最近,在不断跨界之后,也传出小米的业绩开始有下降的趋势,“小米奇迹”也许不再继续,可能正是原本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位的限制效应开始显现,需要不断升级打怪,甚至自我颠覆,因为天下没有长盛不衰的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参与感》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bu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