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条全文: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王阳明对薛侃说:“好虚名是治学的大毛病。”
薛侃意识到先生其实是在提醒他,于是检讨说:“从前一年开始,我以为自己已经改掉这个坏毛病了,现在认真地检视自己,才直到没有全部改掉。做人难道一定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吗?听到别人表扬就开心,听到别人批评就郁闷,就是这个毛病的表现吗?
王阳明肯定地说,这是好虚名最大的表现。虚名的反面是务实,务实之心多一分,好名之心就会少一分。如果完完全全都是务实之心,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怎么还有闲暇去好名呢,那样就不会有好名之心了。
从非此即彼这一点来说,王阳明去虚名的法门,与止于至善(回归天性,知天理)的法门一样,将私欲扫除干净,结果自然是至善,一心务实,心中当然没有好虚名的位置。不过,我却发觉这里有矛盾的地方,好虚名就是一种私欲,按照王阳明的一贯主张,应该直接革除这种私欲,怎么又反过来先求务实了呢?这不就成了循环论证了吗?更为严重的是,这是对阳明心学基本路线的直接否定。
我只能这样理解,私欲和天理是一级概念,好虚名和务实是二级概念,在一级范畴上,是灭人欲而存天理;在二级范畴,是务实而去虚名。那么,务实指的是什么呢?本条并未展开,希望后文有交待。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一般解释为: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人称道。但王阳明认为,这里的“称”应该读去声,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别人评价说他实际做的事情并不足以有那样的好名声,也就是孟子说的“声闻过情,实不称名”之意。事实和名声有差距,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弥补,等死了,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务实,是名实相符。
《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这句话通常解释为:后生可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王阳明纠正说,这里的“闻”不是声闻的意思,而是闻道的意思。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王阳明引用了孔子“是闻也,非达也”一句,意思是说,孔圣人更看重的是达,而不是闻,因此他怎么会用“闻”来评判一个人呢?
原文出自《论语·颜渊》: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从本质上来说,王阳明把前一个闻解释为闻道是可以接受的。而在下面一段,孔子是顺着子张对“达”的定义来厘清解释闻和达的,意思也很明确,这时闻是声闻,接近于虚名,含贬义,就是在诸侯国和大夫的封地内都是知名人物,外表显得很仁义,行动上做不到,自己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现在也有这样的人。达,本质上是通达,能够将大道贯通于庶民杂事,其次才是显达(相当于地位高,吃得开),这是结果,次要的。孔子通达,但不显达。
真正的儒家首先都是将正身的,荣辱不是目的,只是结果。社会上,好的言行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儒者经常以耻辱自警,恶的言行一定会带来耻辱,即使一时骗得虚名,终归不长久,就像上文说的,死后还要任人评说。
《荀子·劝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之学者,都是质朴真诚的,相当于说君子,君子治学知行合一,小人用所谓的学问来充门面,用所谓的学问来炫耀自己,从而博得利益和虚名。
看中虚名,就会忘却初心、宗旨,言行就会走样,儒家从来都反对这样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