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的一个普遍职场现象,做设计的同学一言不合转产品,做技术的同学也忍受不住改需求被呼喊的痛苦也转产品呼喊别人,做运营的同学不想一直扛着KPI压力也转产品,做销售的同学说了下产品流程和见解也去新公司面试产品了。
产品职位的入门门槛看似挺低,可能是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都觉得最低配上一个产品经理角色才算踏实。
思考一:产品经理的诞生究竟存在怎样的意义?
顾名思义,产品经理首要职责是要对产品负责。
1、执行层面:用户需求落实到产品形态;产品开发到上线;更新迭代。
2、思考层面:产品价值观,产品规划(生态)。
3、配合层面:商业模式探索与设计,运营活动。
据初步调查,中国互联网最早设立产品经理一职的是腾讯,时间大约在2004年左右。那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一个角色?
以QQ发展为例,早期是由创始人们参与设计并开发(他们是最早一代产品经理),他们那时就是产品负责人。随着用户的增长,创始人需要考虑功能取舍,制定功能优先等级,探讨技术方案,管理越来越庞大团队,留意市场竞争对手,把握其他产品机遇,与资本博弈……,因此,创始人们需要站在一个宏观角度去看待企业,设立相关部门职位,分工协作(总的来说,没理由QQ一个按钮的摆放都需要经过创始人的点头)。
技术部门,设计部门,运营部门都好理解,但实际工作中,涉及到产品功能改动的时候,伙计们需要一个能做决定的人,这个决定会涉及到技术方案变动,设计元素变化等,意味着需要承担责任。在没有产品经理之前,我相信多数可能是由技术总监兼任这个责任,慢慢做下来发现,不行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迎刃而生,技术总监无法兼顾产品问题和技术研究两方面了。
细细分析下来,总结出与产品相关的问题已经可以成立一个专门部门与职位去解决这些问题了,因此诞生了第一个产品经理职位。
产品经理存在的意义:
①继承产品的思想、定位、价值观;
②对产品落实负主要责任(执行层面);
③对产品发展负主要责任(思考层面);
④配合产品运营推广(配合层面)。
总结:“承上接下,无处不在”,这八个字形容恰恰好。
思考二: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
实说无妨,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蛮久的,我的专业是软件技术,懂代码,了解原理,但我知道这点技术积累远远不够,真正遇到大规模的用户数据处理时,技术知识点已经不在范围内了,会有焦虑,感觉在技术探讨方案上,给不出一些建议,只有依赖技术伙伴们。
(此刻,时间停止运行了)上述这段话,我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了,我是一个控制欲强的人,希望事情的发展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缺乏合作成就感。
(时间运行正常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的焦虑也正反映了我的缺点和局限。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一个产品无论从功能设计,技术方案上都在我的控制范围内,那么产品做出来也只是平庸之作,从某个层面上可以说,只是满足我个人欲望的一个试验品而已。
我经常会拿名人的例子来说服自己,乔布斯年轻时就懂得从0到1组装一台电脑;张小龙以前独自创造了Foxmail。他们都在各自领域有独当一面的技术能力,才能承载Mac、微信的伟大。对比之下,巨大落差感,感觉自然是不好的,很容易就陷入迷茫,很容易就把时间轴看得很短。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现在,该是跳出循环的时候了:
①关于控制:好的产品应该是失控的,《硅谷传奇》描述了乔布斯在研发Macintosh的团队混乱情景,张小龙也曾分享过微信的发展是失控的,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这种“失控”,每个人都是。
②关于合作,其实本质是我个人交流沟通问题,尽管有多个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只要合适地去沟通交流,列出优劣之处,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自然会作出一个符合团队现状的最优方案(有点像SWTO分析吧),首先我们得懂得交流沟通。
③关于技术,这并不是唯一决定你胜任这一职位的硬性条件,但懂得越多自然越好,呈线性增长。(延伸到一个学习能力和学习深度问题)
④关于学习,产品经理应该是一个有净化能力的垃圾桶。打破自己平时没有接触的领域,尝试握住带来的新感觉,灵感,然后像个娴熟的铁匠把它融进你的铁剑里。
总结:如果用数学的思维构造一个模型去评估一个产品经理的能力,我觉得因子数量超过二十个以上,每个行业,每个因子的权重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担心的某个硬性条件往往会使我们局限于一个点思考问题,同时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之中。
你看,这么一说,自信就是其中一个因子了!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