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读书心情随笔
文摘:浮躁的人发狠面对别人,耐心的人发狠针对自己_6则(2017

文摘:浮躁的人发狠面对别人,耐心的人发狠针对自己_6则(2017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12-06 17:45 被阅读22次

相比损失,人们更厌恶不确定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展望理论(或者翻译成“前景理论”)。这个理论说,人们对损失的厌恶要远远大于对获利的喜欢。因此,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但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喜好的。比如,在选择是确定得到100美元还是有50%的机会得到200美元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确定得到100美元。但是,如果要问是确定损失100美元还是有50%机会损失200美元时,人们会更愿意选择后者,冒更高的风险。

但是,微信公众号“斯坦福商学院”介绍了一项新研究,斯坦福商学院教授杰弗瑞·菲佛(Jeffrey Preffer)和前同事戴维·哈迪斯蒂(David Hardisty)教授发现,这项理论预测的结论并不成立。

两位教授同样进行了实验。实验很简单,参与实验的人,需要在马上得到一笔现金和在未来一年内有可能得到更多现金之间做出选择。参与实验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马上得到一笔现金。另一项实验要求参与实验的人在马上损失一笔现金和一年后可能损失更多或更少现金之间做出选择,结果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前者,并没有因为损失厌恶而更乐于冒险。

然后,他们在新实验中改变了实验中时间的设置,参与者要在现在得到有可能更多奖励或损失,或是在一年后确定得到奖励或损失之间做选择,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一年后确定金额的奖励或损失。

两位教授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会带来收益还是损失,人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人会压倒性地选择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菲佛教授说:“人们不愿意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是因为做判断的心理压力和复杂度都很大。最终选择能够确定的选项,更像是一种听天由命。”

这项研究给人的启发是,如果想要影响人们决策时的选择偏好,可以强调一下不做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想要鼓励人们储蓄,就强调如果现在不储蓄未来会面对的的不确定性;如果想要推迟发布某款新产品,就强调现在发布产品会带来的不确定的麻烦。

——李翔知识内参


浮躁的人发狠面对别人,耐心的人发狠针对自己

在老师死后的几十年,李鸿章呕心沥血搞洋务,签了好多不平等条约。

他自己说:“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李鸿章就像一个缝补匠人,呕心沥血,修修补补,和同治、光绪时代几位出色的英雄人物一起,为大清朝续上了几十年的寿命,但终究没能扭转历史的车轮。

今天我们读了更多的书,经了更多的事,才能理解这个人的耐心,这个人的不易。

如果我们仅仅从中学课本上认识这个人,他身上就只有“丧权辱国”。

之前有文章说万国运动会上中国没有国歌被人嘲笑,李鸿章就走到体育场中央唱了一首《茉莉花》。

这是典型的民间传说,大清没有参加1896年的奥运会,而李鸿章那年也没有去雅典。

但是《马关条约》之后,他确实赌咒发誓不再踩日本的土地。

1896年,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他必须在日本换船,真的命令在两条船上搭了一个木板,让随从背着70多岁的他摇摇晃晃地冒死通过。

这个老头对自己有一股狠劲。

那一刻很多人都在心疼他。

浮躁的人发狠,都是面对别人,轻描淡写,没人在乎。

耐心的人发狠,反而针对自己,知耻后勇,大家有数。

李鸿章还要活下来,几年后拖着病体去签《辛丑条约》,去跟列强交涉,拾掇慈禧向全世界宣战弄出来那个的烂摊子。

耐心点,别急着死;活下来,就有机会。

——熊太行《李鸿章:耐心是一条通向智慧之路》


娶走校花的兄弟,你还好吗

赢家的诅咒

20世纪70年代,研究油田拍卖的几位工程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假设有个油田的开采权要拍卖。有很多家石油公司来竞拍。谁也不知道这个油田在地下的储量到底有多少,只能自己猜。每个公司都会给这个油田一个估值。每个公司都按照自己对这个油田的估值报价。

一般来说,公司会按照比自己的估值低一些的价格报价。报价最高的公司获得油田的开采权。

拍卖的结果如何呢?这三位工程师发现,一般来说,竞拍中的赢家往往会变成输家。最糟糕的情况是,油田的价值没有竞拍成功的公司的报价高,这家公司花的钱越多,亏得也就越多。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这个油田的价值比公司的报价高,但没有公司当初的估值高,所以公司也会觉得吃亏了。这就叫“赢家的诅咒”。

真的有“赢家的诅咒”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呢?1983年,两位经济学家马克斯·巴泽尔曼和威廉姆·萨缪尔森做了个实验。他们在课堂上拍卖一个存钱罐子。罐子里装满了硬币。学生们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每个学生都来猜,到底里面有多少钱。猜完了就竞价,出价最高的学生获得这个罐子和里面的硬币。罐子里实际上有8美元的硬币。

他们做了很多次实验。学生们的猜测各不相同,平均估值是5.13美元。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罐子的估值都远低于真实价值。

赢家的出价平均是10.01美元,这意味着,平均每个赢家要亏损2.01美元。要是经济学家每堂课都做一回这个实验,他们还能赚一笔小小的外快呢。

信息不对称的世界

课堂实验或许无法代表真实世界。但在现实生活中,“赢家的诅咒”也比比皆是。比如,在1969年阿拉斯加北湾油田的拍卖中,赢家的出价是9亿美元,而次高的标价是3.7亿美元。这是不符合理性假设的。如果按照理性假设,赢家的报价和次高的报价应该相差不多才对。这只是一个特例吗?不是。研究者观察了很多油田竞拍,发现在26%的案例中,中标价是次高价的4倍甚至还高,在77%的案例中,中标价至少是次高价的2倍以上。

从1954年到1969年,墨西哥海湾地区拍卖出了1000多份租约,其中有62%的租约是赔钱的,另有16%的租约勉强持平,只有22%的租约最后赚了钱,但收益率并不高。

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央视广告“标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各家企业争相在央视砸下重金,抢夺“标王”的桂冠。1995年孔府宴酒的中标金额是0.31亿元,2015年翼龙贷花了3.6951亿元,才拿下“标王”称号。翼龙贷是一家P2P企业,董事长是王思聪。

荣登“标王”宝座的企业当然有好企业,比如茅台,但大部分“标王”很快就变成了“倒王”。听我给你报报它们的名字:孔府宴酒、秦池酒、爱多VCD、步步高和熊猫手机。你要是知道这些名字,只能暴露你的年龄。“赢家的诅咒”纠缠着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2002年,孔府宴酒宣告破产。秦池酒已经无人知晓。2004年爱多VCD的掌门人胡志标被判有期徒刑8年。2005年熊猫手机的掌门人马志平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被批捕。即使是那些没有沦为破产的“标王”企业,在成为“标王”之后就真的平步青云了吗?恐怕这里面的苦闷,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2007年,中投还没有成立,就匆忙宣布投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集团的股权。我在当时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反对这笔交易。结果如何呢?这成了中投第一笔赔钱的买卖。最近,中国足协以年薪1.47亿元的天价聘请意大利教练里皮为中国男足国家队主教练。我仍然反对这笔交易。话先放在这里,立此存照,以观后效。

为什么总是会有“赢家的诅咒”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为竞拍者不知道标的物的真正价值,所以只能靠主观猜测,这就会带来判断失误。

其次,最直接的原因是傲慢。赢家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而且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抱着这样的心态,不犯错误那才叫反常。

“最好”的办法

在学校的时候,校花是我们暗恋的对象。校花的周围有很多追求者,他们都要对校花的真实价值做出评估,然后报价。报价最高者胜出。那个把校花娶走的哥们,一定是付出的代价最高的。许多年过去了,娶走校花的兄弟,你过得还好吗?内心的苍凉和失落,要不要找个人诉说?

存在“赢家的诅咒”,对赢家也好,对其他竞拍者也好,都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不想当受到诅咒的赢家,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非常世故,你应该选择不参与竞拍。我反对收购黑石的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黑石是干什么的?黑石是一家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它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值钱的企业包装好了卖个高价,现在它要卖自己,难道我们还不知道它想干什么吗?但是,总是退出竞拍也不是万全之策。排名第一的校花被娶走了,大家又会竞拍排名第二的校花,如果你总是不出手,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孤家寡人。

如果你非常狡猾,你可以让赢家先买走,然后做空赢家。你可以先让那个哥们把校花娶走,然后等他们过不下去了,再趁虚而入。但这是非常危险的策略。我们强烈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最好的办法是把我这篇文章和你的哥们一起分享,让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越是竞争者人多,越要谨慎求实,大家平心静气地谈谈,校花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高的代价去追。或许,大家就会改变当初的冲动想法,不去追校花了,然后,你就可以去追她了。

——何帆《娶走校花的兄弟,你还好吗》


既不能过度乐观,也不能过度悲观

巴菲特说,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要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你要想能做到特立独行,需要极其强大的自我,极其另类的性格。我要用巴菲特的这句名言作为理解行为经济学的一条线索。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就是:人很容易在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之间徘徊。

为什么凯恩斯说的是对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有的时候过度乐观,有的时候过度悲观。人的行为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传染的。如果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都变得过度乐观,而在另外的时间都变得过度悲观,经济就会有时候过热,有时候过冷。这就是经济波动的起源。

从这一角度来讲,凯恩斯是对的。凯恩斯讲到,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是“动物精神”。这可跟我们在商学院读MBA的时候学到的不一样。商学院的MBA课告诉我们,在作投资决策的时候,你要把未来的收益折成现值,然后跟成本作比较。这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兵法。在现实中,未来的收益和成本都是很难预测的。当人们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依据的是自己对未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繁荣和萧条之间的循环,这归根到底是由人性决定的。

今日小结

好的,到了今天的总结时间。

我在今天讲到,人们会有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倾向,而这又会带来经济活动的波动。为什么我要把行为经济学放在认识别人这个学习单元呢?到现在你应该明白啦。只有当你了解行为经济学,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体的行为。除了会导致经济的波动,群体行为还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很难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但是,我们又要了解,群体行为很容易出现“羊群效应”,有可能出现“踩踏事件”。那么,我们到底该这么办呢?

我对你的建议是:

第一,你不能逆着群体的行动方向。如果所有的人都要挤进电影院,你非要挤出去,那你很可能会被人群踩伤的。如果你不得不待在人群中,最佳的策略是随波逐流。

第二,不要总是待在人群中。如果你喜欢热闹,总是喜欢挤在人群中,一定要留个心眼,因为群体的行为会出现无法预测的突然变化。由于你很难改变群体的行为,假如真的是人群出现了恐慌,那你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三,最好的策略是:站在人群之外,但保持和人群的联系。这样,你既能避免和人群分离之后带来的各种麻烦,又不必被卷入洪流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做个观潮儿,比做个弄潮儿更为安全。

——何帆《行为经济学5:过度乐观与过度悲观》


089| 问答:经常头疼和过敏?试试维生素D

| 卓克 |

在《人类肤色起源》的那节课,我提到了维生素 D,这次答疑我就仔细说说。

它是一种强烈依赖皮肤产生的维生素。具体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皮肤先把胆固醇的结构稍加改变,改变之后的物质就特别容易在一种光线下发生反应,从胆固醇变成维生素 D 的前体。这个维生素前体跟真正的维生素就好像速冻饺子跟煮好了的饺子,那种区别是差不多的,长得都像饺子样,但是一个是可以吃的,一个不能吃。

那么刚才说的特定的光线是什么光线呢?

就是波长在290到310纳米之间的,这个就属于紫外光。你看,人眼可以看到的范围是400到700纳米,它是300左右,所以距离我们可见的范围并不太远。

像太阳这种处于中年的质量比较小的恒星,它向四周空间散发能量的时候,这个能量的分布是这样的,一缕阳光穿过大气层照到了地表,那所有紫外光只占了全部光能的7%,但是就是这部分紫外光才是合成维生素 D 必要的,其他波长的光主要体现的效果是给我们温暖。

通过阳光,大约能产生多少的量呢?

有专门的研究测量过,比如说夏天中午日照最强烈的时候,一个皮肤白皙的人穿泳装照15分钟的话,可以产生10000到250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 D,这个是估算的上限。那如果冬天阳光强度减少了75%,而且还穿上了各种衣服,戴上了帽子,裸露出来的皮肤只有穿泳装时候的1/30,那上面这个数字就得再除以120了,也就是15分钟产生80到2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 D。

这就少得太严重了,因为维持一天的维生素 D 的消耗,最少也需要800个国际单位,那冬天就需要你在户外在有阳光的地方待上1个小时到2个半小时,这才不会缺,可是这条件要求太苛刻了。

维生素 D 的前体在体温下需要经过10几个小时才会变成真正的维生素 D,它们都是临时存在肝脏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这种微量元素对身体的作用非常大,现在已知的,对30多种器官上的细胞生长都有影响。统计下来,大约10%的基因表达是不是正常,都跟维生素 D 够不够有关系,所以真的要在好几十种维生素中选一个最重要的出来,那我想维生素 D 应该是拿第一的。

如果维生素 D 缺乏,那就不是对应某一种疾病了,好几十种器官工作都不太正常。我们最常听老人说的维生素 D 缺乏就是骨骼发育不好,佝偻病,罗圈腿。其实还有肌肉退化,神经发育不正常,癫痫病,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量偏少,上皮细胞更新不足等等,这些疾病全都是维生素 D 不足造成的。

那怎么办呢?通过日常的饮食补充吗?

很可惜,因为日常饮食里很少有食物中维生素 D 的含量特别高,国际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摄入量是每天400到600个国际单位,70岁以上的中年人因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所以推荐值是1000个单位。

再看看营养成分非常合理的,我经常说是鸡蛋,还得是那种个比较大的鸡蛋,那一个里头才包含40个单位,也就是说纯靠吃鸡蛋的话,要满足每天维生素 D 的需要,需要10到25个鸡蛋才可以,那没有人可以这么吃的。

植物里就几乎更没有什么维生素 D 了,猪、牛、羊肉里的维生素 D 也很少,比例上还不如鸡蛋高。不过如果你一直认真听就会抓住我刚才说的一个重点,就是维生素 D 合成好了之后,都会存储在肝脏中,所以大部分动物的肝脏里的维生素 D 含量都是挺高的,吃2两猪肝、羊肝,那就足够一天的量了。

那你说我长期靠吃肝来补,可以吗?

这个可以,但是不好。对于吃动物的内脏来说,如果非要长期吃,最优的选择是什么?就是心脏,因为心脏几乎就是一团肌肉,那最末的选择是什么呢?最不推荐的就是肝脏跟肾脏,也就是俗称的肝和腰子,因为这两个内脏每天都需要过滤大量的血液,把有害的成分分解掉。可是环境污染本身就很严重,动物饲养的时候还有很多添加剂和药加到饲料里,所以大规模饲养的动物中,尤其是那些活得比较久的动物,它们的肝脏和肾脏往往都是有害物大量聚集的地方,只是为了补充维生素 D 就大量地吃肝得不偿失。

但是我们观察,很多地方小吃里,内脏都是一个特色,比如像北京的卤煮,还有烧烤店的腰子,这些能少吃尽量少吃,实在不行换成心也可以。

那是不是就没有什么食物维生素 D 含量多了呢?

其实也有,就是深海的鱼,像鲑鱼,金枪鱼,同质量下的含量都是鸡蛋的10倍。如果你刚刚认真听了维生素 D 的产生过程,你应该能分析出为什么鱼肉里头维生素 D 含量高了。

首先,维生素 D 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需要它合成骨头、肌肉、神经,需要维护免疫系统,鱼也一样需要的。但是深海的鱼比人更难照射到阳光,所以它们势必有更强的能力来合成维生素 D,否则就活不下去了,所以它们的体内存货就特多。吃深海鱼是可以大量补充维生素 D 的,不过缺陷就是价格太高了。

我再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那就是偏头疼。

我在几年前刚刚开始出内容的时候,就仔细说过这个病,这也是很多文字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的困扰,严重的偏头疼在发作之前,在视野中会出现亮线、闪光,然后才会出现视野的缺失,然后会感觉恶心,干呕。

发作起来之后,从功能性核磁共振看,动态的效果就是硬脑膜上的血管过度充盈的这种情况,是从前到后以大约每分钟几厘米的速度,最终蔓延到整个大脑的。这种血管的过度充盈,就挤压了硬脑膜上的神经,产生了剧烈的头痛。但是这种头疼的事就算是去了医院也很难查出原因。

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典型的患者,要不我也不会在刚刚开始做内容的时候就说这些。而我自己也是一样,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原因,但是后来我仔细看过维生素 D 的产生机制之后,我突然就意识到,我是典型的缺乏者。

那怎么办呢?去买鱼吗?那太麻烦了,我就直接买了维生素 D 的补充剂,这个最经济高效,自从吃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剧烈的疼痛了。科学知识给我自己的生活质量带来过很多大幅的提升,这次可以算是非常大的。

所以各位,如果你也符合这样的特征,比如说早出晚归,太阳没出来之前就到单位了,或者太阳落山之后才离开公司,中间回家路上还是在地铁或者车里头,一天很少能够保证胳膊腿都暴露在阳光之下1小时之上,平时是宅男宅女,不愿意出门,愿意出门,但总是等到太阳落山之后,才跟朋友一起去吃晚饭,,吃夜宵,或者是作家、程序员,晚上才有灵感,所以晚上工作,白天睡觉。

如果你跟你的朋友有这样的生活规律,那其实对你们来说,短期内很难在生活规律上有什么改变,所以你们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很难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大概率说,偏头疼也会经常光顾你们,而且还可能特别容易过敏。如果有以上这些症状,如果符合以上这些生活规律,那你完全可以试试维生素 D 补充剂,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场景下的补充。

具体的补充量是这样的,比如我们最容易买到的复合维生素的补充剂,善存,这一粒里有400个国际单位,这个量长期吃一点问题都没有,维生素 D 在血液中的含量根据美国内分泌学会给的指标是每毫升血液30到100纳克,这个是正常范围。大约每补10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 D,就可以让血液中的含量提升10纳克。

那些严重缺乏的人,每毫升血液中的含量大都是只有10几纳克,所以就算他们一次补了1000个国际单位,也可能还没到达那个正常值的下限30。所以有些机构甚至还推荐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服用2000个国际单位的量。复合维生素里这400个国际单位的量并不是很多,放心补充就可以了。

听完这些,如果你发现身边的同事跟朋友就是这样的生活规律,你可以把这篇答疑分享给他们,让他们远离一些很难查出原因的头疼跟过敏。


我并不希望世界完全如我所愿,那样就太孤单了,我希望有一个我的愿望不能实现的边界,而在边界之外,有一个充满善意的你在那里。

——武志红《问答: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相关文章

  • 文摘:浮躁的人发狠面对别人,耐心的人发狠针对自己_6则(2017

    相比损失,人们更厌恶不确定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展望理论(或者翻译成“前景理论”)。这个理论说,人们...

  • 耐心

    浮躁的人发狠,都是面对别人,轻描淡写,没人在乎。耐心的人发狠,反而针对自己,知耻后勇,大家有数。 耐心是一种很重要...

  • 要成功得“发狠”

    ——读李佩甫《河洛图》札记一则 “周氏家族成功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发狠。对自己发狠,对自己做事情发狠。当老毒药周广田...

  • 早安加油站3(发狠)

    好姑娘, 有的时候你必须发狠, 发狠把自己的肌肉锻炼起来, 发挥考一个好大学, 发狠学习一门技术。 努力做一个勤奋...

  • 自律即自由 努力吧,年轻人

    自律是一场与别人无关 是自己发动并且针对自己的战争 对自己狠一点 逼自己努力 再过五年你会感谢今天发狠的 自己...

  • 没戾气的人

    我最喜欢什么人?—— 那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都没有一丝戾气的人。 对自己有戾气的人,要不发狠地对自己,把自己...

  • 364多愁善感的夜(100)你怎么就是努力不起来?

    大学生怅然的残忍,就是总今天要求明天的自己发狠。

  • 新门店

    一丶营销绝招:“发狠”,意思(拼搏,持续努力) 发狠其实就是找方法,如何做到更好。(多种途径中找到更好更快的一条并...

  • 女人发狠,男人不稳

    今天偶遇一个多年未见的女性朋友。说实话,如果不是她先开口喊我,我压根不会认出来。 怎么说呢?眼前的...

  • 聚划算,发狠了!

    站外传播提声量 多平台多角度发力 站内互动发福利 运用多种创意玩法 货品品质价格 直击竞品痛点 发起全域传播 形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浮躁的人发狠面对别人,耐心的人发狠针对自己_6则(20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ah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