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一生中接受了很多思想,今天便来谈一谈尼采,叔本华对于鲁迅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首先,鲁迅一直都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在日本时,接受了许多日本的思想,与周作人合编《域外小说集》,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次成系统地介绍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也是中国第一部翻译文学,此后鲁迅又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判梳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利弊得失,并将尼采、达尔文、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烈耶夫、厨川白村等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在这些人中鲁迅都或多或少的接受到了他们的思想其中,鲁迅的怀疑与反抗的精神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他旨在解放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传达他们的“心声”,从而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冲开传统和现代的瞒与骗,在世界文学语境中发出自己生存的战叫。他不仅反抗现实政治的高压,而从根本意义上反抗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文学来表达中华民族困馁至的奋斗与绝望至极的希望。此外,鲁迅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从一开始就保持了对现代化的疑虑和警惕,意识到现代化在中国可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
鲁迅的哲学之前,鲁迅受陀斯托耶夫斯基的影响,写灵魂的深,写灵魂的内在复杂性,让灵魂全面对话。但同陀斯托耶夫斯基的小说不同,陀的小说中的人物代表的是不同思想观念间的对话,鲁迅小说中的对话则都是鲁迅的自我内心的矛盾的显示。如《在酒楼上》中的“我”与“吕纬甫”,可以见了鲁迅对故乡、对传统的那种复杂的态度,内心的彷徨无着的内心自白,“彷徨于两个世界,一个已死,另一个却无力出生”。但是当他接受到了尼采和叔本华的思想的时候,他的思想深度更深,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鲁迅在《野草》的题辞中,用他虽然依旧是犀利批判的风格,但是之外,还增加了温情的一面,并且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充满了哲学思想。“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腐朽。”这便是鲁迅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生存与死亡都在这里,并且这不仅仅是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也是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剖析。鲁迅就像是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纵使所有东西都在威胁和压迫鲁迅的生存,纵使自身将遭受践踏和毁灭,纵使根植不深,他也一直顽强地生活。对于始终面临着威胁死亡的前方道路,鲁迅,他并没有感到惊慌失措,他有着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与自信。正是这种无所谓,无所畏惧的态度,才让鲁迅写出了《野草》这样有深度、有哲学意味的作品。鲁迅认为“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在他看来,是对践踏者和删刈者最好的蔑视。其实,鲁迅写《野草》也是为他自己而写,是想要将他一生所感悟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在书中,他自己的感情对生存的感悟。
因此,在鲁迅的《野草》中寄予了鲁迅对于生存的热情,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社会的剖析,在这部散文诗中,一个个构成的审美意象,其实最本质的代表的就是鲁迅自身的生命哲学。在《野草》中,这些非常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一种种人生状态与人生的命运。在这里从个体的表面回归到人体的最深处,也就是本体,从而一起去探究为什么仍会存在,为什么要生存?
鲁迅的哲学鲁迅虽然一直很坚定,但是他其实在内心里是动摇过的他的思想是非常矛盾的是多重的,他分析事物并不是简单的说对错而是非常认真地在寻找答案。但是正是因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鲁迅对于社会批判失望,对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他并不是简单的同情,也有讽刺在其中。但他同常人不一样的就,是他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不看外物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孤独地反抗绝望。这实际上正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人的存在即孤独,故只能在孤独中寻找孤独,在存在中反抗绝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