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一项古老的民间高空杂技,流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项民间技艺曾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尤其以萧山的所前镇、浦阳镇最盛。翻九楼的“楼”是由桌子叠成。戏曲里也有“翻几张桌子”的讲法,武功好的演员,从桌子底层连续旋身越上,再从最高处一个跟头翻落,好像飞檐走壁一般。
说起翻九楼的来历,这是源于一个久远的传统民间传说。那是在2226年前,秦始皇造万里长城时,孟姜女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在得知丈夫在修建过程中死于非命后,嚎啕大哭,并搭台登高为其喊冤和超度亡魂,致使长城也为此感动而轰然倒塌。此后,这样一个传统民俗就在江南流传,其表现形式就是翻九楼。
“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工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九楼桌”11或13张(分9层、11层等)紧靠九龙柱上,形成九楼台。
翻九楼由于多在农闲期间举行,这给百姓走亲访友、商贩贸易经营、农村文艺表演提供了文化空间,具有一定人文价值。同时,翻九楼的动作高难惊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翻九楼起到了“与人为善”的教化作用,其举行时往往伴有演大戏、踩高跷、扭秧歌等群众活动,提高了百姓的文化参与程度,增进了文化享受的快感。
表演翻九楼其实行头很简单。只要4根杉木柱2张叠桌以及一些固定用的绳索,而9张八仙桌只要向邻里借借便可。到了表演的地方,便开始搭台,将4根木柱接成2根10来米长的柱子,找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固定住,然后把9张八仙桌依次叠上去,用绳子固定在木柱上。
在这个基础上,表演者还会放上两张不固定的小叠桌,桌脚对桌脚,作为表演的“舞台”。只是,这个“舞台”在高达10多米的空中。到了表演时间,喇叭唢呐先吹起来。场子热了之后,“翻九楼”便开始了。最开始,表演者要先做一个“穿樽”的动作,只有顺利穿过,这一次表演才能够继续。表演开始了,表演者首先从下面的第二张八仙桌逢双向上翻跟斗,最后到达小叠桌上。
再在叠桌上表演“向上向下磨豆腐”“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倒挂紫金钟”“荡秋千”等动作。而所有的表演,并无任何安全措施。著名新闻人、北京陛楼阁文化艺术院院长、书法家、御膳世家传承人、资深财经主编、久居北京的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翻九楼技巧性、观赏性较强,它的演出套路对现代杂技有一定影响,具有较高的民俗学、宗教学研究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