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日的上午。
在程实老师的集体办公室里。
程实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尺多厚的稿件。
办公室一片安静,只有翻阅纸张的沙沙声。程实老师一个人在审阅着来自各学校的论文稿件。
他把一份份稿件先浏览一边,整体感知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把稿件一一摆放在同事的办公桌上,有时桌子上放不下,就干脆放在了地上。屋子内,办公桌上、地上摆满了稿件。
程实老师第二遍看得比较仔细,他要审一审稿件应该属于哪一个学科的,是属于语文的?是属于数学的?还是属于管理方面的?这样,可以按学科把稿件逐一详细地分类。
第三次审阅主要是内容的安排。程实老师在根据本期《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的字数安排好本次需要上版的内容。
这时,整个办公室里沉浸在一片繁忙之中,除了翻纸的声音,还有走步的声音,再就是墙上钟表的“催促”声。
教研人在旅途(十四)程实老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表,已是中午十二点一刻。其它学科的稿件等到星期一上班后,再一一发给各学科教研员审阅、定稿,语文学科的稿件暂时还没有审定下来。
下午两点,程实老师打开自己办公室的门子。
今天下午,他要做两件事:一是审定语文学科的稿件;二是给本期的《教育教学论坛》写好“卷首语”。
四点左右,学科稿件很快审定下来了,是有关阅读方法的话题。按照陈实老师的思路,本期的《教育教学论坛》主要内容是谈方法,“卷首语”与方法有关。
办公室里,没有谈话声,没有电话声,显得清醒而又安静。
下午五点半,程实老师写出了本期《教育教学论坛》“卷首语”的初稿。
法“至”课堂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凸显情感、态度,关注过程、方法,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去激发、调动,过程和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知识和技能则必须在学生实践中检验。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知识需要方法,形成技能需要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法”至课堂尤为重要。
教研人在旅途(十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要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渔”的关键作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更加说明了“法”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老师在教学方法方面比较敏感的话题有两个:有些老师虽然文化程度不太高,教学质量却很高;有些老师学历很高,满腹经纶,教学质量却很差。究其原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教的方法;一层是学生学的方法。两者若能得到有机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教学方法。
方法必须在教师的思维中产生。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参考诸多方面,教学用书是编者的意图体现,必读无疑。网络资料是各具特色教学方法的再现,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按图索骥,不做拿来主义者、教条主义者、本本主义者,本班学生的实际才是产生方法的沃土,只有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提炼、加工、创新的方法,才可能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方法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尽管考虑学生的实际,但还不是学生实际。就像一篇刚刚搁笔的文章一样,还没有与读者见面。方法也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她需要展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某一方法而言,整个过程就是预设,呈现,总结,形成的过程。需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方法必须到学生的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方法的总结是在教师的合作、参与、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的。如果某种所谓的方法从设计到完成都由教师一手操办,那将是一种无效的劳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方法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让学生充满成功感。认为方法是他们总结的,甚至感到是他们发明的,只有这样,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良好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掌握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方法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的基本准则,因为老师不仅要架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且还要使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
教研人在旅途(十四)“法”至课堂是学生的渴望,是家长的呼声。作为教师,每当下课铃声敲响的时候,请反思两个问题:1、本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2、本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
(河南省林州市 张贵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