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旗
从市文联退休多年的柳森老人,总是觉得心里有一个没有了却的心愿。虽然他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写出了数千篇文学和新闻作品,报道过众多的人和事,可是,有一位老女人的故事,他却迟迟没有给写出来……
时间追溯到八十年代末。
在东北某城市的街头,人们经常看见一个年迈的小脚老太太,步履蹒跚地走街串巷。她身挎一个帆布袋,手里举着一张报纸,口里喊着:“电视报啦……”老太太的叫卖声很悠长,人们在很远的地方都会听到的。
那时候,电视机刚刚进入每个家庭不长时间,是人们每天闲暇时的必需品。而电视报的出现,更是成了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忠实伴侣。
这个卖电视报的老太太生意很不错。她所卖的报纸,除了电视报之外,还有外地发行的刊有“奇闻趣事”的小报和当地的晚报等。只缘于她不顾自己的年高体弱,无论是风天雨天,都一天不落的行走在城区内的各个街巷。这么多的辛苦付出,使她每天卖出报纸的数量,能超过“同行”卖的一倍以上。
凡是家里有电视的居民,差不多都买过她卖的电视报,可见她是多么的辛勤和劳累。
一个上了年纪的小脚老太太,如此风雨无阻的“敬业”行为,很快就引起了人们对她的关注。
许多人猜测,这个老太太的家境一定是拮据的很,仅从她的衣着上就可以看出来:在她全身的衣服上,都能见到打过的补丁。
有一个叫柳森的文学创作爱好者(当时都称为文学青年)突发灵感,他觉得这个卖电视报的小脚老太太,一定是有故事的人,不妨去采访她一下,也许能写出一篇感动读者的文章来……
柳森开始有意识的接触老太太。他不但每周买她的一份电视报,还买其它小报。时间一长,就成了她的“忠实客户”。
当柳森和老太太彼此熟悉后,便经常和她拉起家常,顺势仔细地打听她的一些情况……
经过和老太太一个多月的接触后,柳森了解到老太太大量的真实情况。
可是,当他准备着手写一篇以老太太的故事为原型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时,他又犹豫了……
原来,柳森在与老太太经过一段亲密的交流和采访,完全的了解到这位老太太的全部身事后,让他感到十分惊异。
这位年近八旬的小脚老太太,叫袁张氏,出生在晚清时期。
在她十七岁那年,嫁给了同龄的袁永祥。虽然说两人的婚姻是双方父母包办的,可两人在婚后互尊互谅,相处的恩爱有加。袁永祥在外努力劳作,袁张氏在家辛勤持家。他们在家庭和婚姻中的表现,受到了双方父母及亲戚的好评,许多人都一致称为他们是“上等婚”的典范。
都说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这对恩爱小夫妻,结婚已过三个年头,却一直没有生孩子。不仅他们着急,双方父母更着急。在当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如果女方不能生育的话,男方可以“休妻”再娶,给自家添人进口、接续“香火”,可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
让双方家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当老辈人把这个“休妻再娶的方案”公布后,袁永祥竟然火冒三丈:他坚决不休妻不再娶,定要和媳妇袁张氏白头偕老!
在常人看来,世上的男人们,心里都希望这辈子能多多地占有几个女人玩玩。可这个袁永祥,却只认准了袁张氏一个人,活死不从“父母之命”。谁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在袁张氏的心中,袁永祥就是破天荒的敢于拧过“大腿”(父母)的“胳膊”!真是难能可贵的好男人。
就这样,袁张氏暗暗发誓:一定终生对袁永祥好!
时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就在袁永祥五十岁的那年,袁张氏突然决定:让袁永祥再娶一个媳妇!
她的想法是,既然袁永祥是她心中的好男人,我就决不能让他这辈子没有自己后代!
袁张氏这种坚决的态度,几乎和袁永祥当年“决不再娶” 的坚决的态度是一样的,可性质却是截然相反!
这回,袁永祥的“胳膊”,却没拧不过袁张氏这条“大腿”。而当年的他们俩的“大腿”(双方父母亲)都已过世多年了……
不久,在袁张氏的张罗下,袁永祥迎娶了一个叫李春莲的女人,她是一个孤儿,还不到三十岁,是随亲戚从山东来到东北谋生的。
那时候,袁永祥家的条件和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他家住的是两间大的房子,屋里仅有一铺火炕。婚后,三人共睡一铺炕上,至于三人晚上睡觉时的情景如何,只有他们三人自己清楚了。反正是,袁张氏让袁永祥再娶媳妇的本意,就是为了给他生孩子的……
转眼又过去了三十年。
时光来到八十年代。袁永祥和后媳妇李春莲,一共生了三个孩,两儿一女。孩子们已经各自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独立生活。
而此时的袁张氏,已经年近八旬。她面临着竟然是这样的现状:丈夫袁永祥去世了;李春莲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因三个孩子都各有家庭不在身边,几乎很少照顾到原生家庭。所以,这个家只有靠袁张氏来支撑着。
于是,在街头上,出现了一个卖报纸的小脚老太太……
当文学青年柳森经过一番对她的采访后,可他却感觉袁张氏的经历有些“复杂”或“矛盾”,成了他迟迟的没能动笔成文的原因……
直到多年过后,在街头上,人们再也见不到卖报纸的老太太的身影了。
这就给柳森留下了一个终身难忘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