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震教授讲阳明学精义

作者: 如是秋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8:51 被阅读12次
吴震教授在九州书院

据吴教授的观察,阳明学的“热”是近几年的现象。而吴教授研究阳明学已经将近四十年。从78年进入大学,到现在刚好就是四十年。吴教授的硕博论文都是阳明学,而在社会讲学,就是近几年。阳明心学之所以成为当代的热潮,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诸如朱子理学,抽象,繁复复杂,体量庞大,而阳明心学非常接近普通的老百信,我们都能明白“知行合一“,都能明白“致良知”,可以说很接地气。所以能在民众中广泛传播。

为己之学

阳明心学,可以说是为己之学。是建立人的自信、自立、自知。所有都是围绕着自己得出答案,如何能够做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心上。

心的问题

什么是心的问题?最早在尚书中,就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于治理国家,大家都各怀心思,能安人心就能安天下,如何能安人心?这就是人心惟危。天道,是广大而精微的,无私的,也是恒久的,没有偏私,所以道心惟微。治理天下就是治理人心。人在做,天在看,中国的老百姓都相信这样一句话,这就是一种信仰。中国的心学传统,不是王阳明开创,往上追溯,要追溯到孟子。

阳明其人

阳明先生出生在以朱熹《四书集注》为科举取士的理学昌盛的时代,这本书对青年学子来书也是必须背得滚瓜乱熟,这是程朱理学笼罩的时代。几乎所有明代的读书人,从八岁到十五岁,所学的都是灌输的程朱理学的思想。阳明先生的学说终其一生都有着与程朱理学的对话和张力。

朱熹理学讲天底下所有事物之外都有一个“理”的存在。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人心之外,有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人心有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而人通过格物穷理,就可以彻底了解这个世界。

格竹事件

王阳明在十八九岁时,就笃信朱子的思想,深信不疑。有一天,王阳明和自己的一个朋友在探究格物。在父亲的住所里,有一片竹林。他就和朋友静坐观察竹子、想竹子的道理。朋友观察了三天,想了三天,没有明白个道理。而王阳明格了七天,最终也没有明白朱子的道理。我们现在知道,王阳明是误会了朱子的格物,朱子的格物可以通过静坐的方法,可以通过读书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观察的方法,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去格。而王阳明七天七夜静坐不睡觉来格竹子的道理,虽然是误解,但是这个格竹事件虽然失败,王阳明得到的一个道理,朱子没有错,错在我,我做不到朱熹所教导的方法。明了格物致知这样的一套方法不适合自己。于是就有了探究新路的契机。

吴教授谈到,王阳明在此掩盖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龙场悟道的时候,才明白。接下来,吴教授就给我们讲龙场悟道,同学们也一同在思考,王阳明到底掩盖了一个什么问题?

吴震教授在九州书院

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当时他没有住的地方,就在一个山洞里住,就是阳明洞。在这样一个人生受到重大挫折的时候,阳明先生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呢?“默坐纯心”。这个时候,他把所有的名望、利益、得失都忘掉。王阳明在想,如果圣人处在我这样的一个境遇,圣人会做些什么?阳明先生心中现出八个字“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学习儒学,我们有没有问自己,我们真正要学的到底是什么?

有一天中夜,冥冥之中,感觉到有人在自己耳边说话,王阳明忽然之间,从床上跳起来,非常兴奋。身边的门人问到底是什么事情?王阳明回答了八个字:“圣人之道。吾心自足。”那么再回顾格竹事件,朱熹讲的两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原来客观世界存在的所谓的道理,一切的道理,归根结底,都在我的心里面。十三经所讲的道理,圣人所讲的道理,都不在书本里,不在圣人的语言里,都在我的心里。从此之后王阳明开始开创心学理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起点。

而这八个字,其实并不严谨,不系统。于是,接下来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也”。

第一命题心即理

什么是心即理?这样的一个反常识的命题怎么能成立?怎么能讲得通?

这样的话。老百姓是听不懂的。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还说心外无学。这如何论证?吴老师从一个故事讲起。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其朋友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质疑。客观世界就是客观世界啊!和你的心有何关涉?吴教授在这个时候,和大家做了很多的互动。吴教授问,能听懂这段对话的,有多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举手。吴教授就让同学分享。

有一个同学讲到,就是阐明了花和自己产生关联,才有人心对花的美的感受。老师说,说对了一半,比一半多一点点。

还有一个同学讲,我们心有分别,有认知,心中有这个概念,心中有这个知识。老师就反问,这个知识是哪里来的?竟然绕到了朱子的格物致知。就是知识的素养和完备。

第三个同学讲到,境由心生,是和这个故事相应。吴老师说,这是佛教的道理啊。

吴教授说,这个故事就是说心外无物的道理。心外无物的“无”是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不存在,一种是隐藏不见。心外无物的“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隐藏不见。任何客观世界存在的理和意义,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有人的存在”。如果物和人剥离,就是“同归于寂”。人和物连接,就是“一时明白起来”。客观事物的存在,离开了人的话,就没有了意义。山河大地,如果没有人的话,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阳明心学。人赋予了客观世界的意义。所以心外无物不是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客观世界的意义是否存在的问题。

王阳明说,纵格得草木来,如何诚得自家意?为知识而知识,没有在自身上用工夫,对自己怎么做人没有帮助,又有什么用?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知行合一

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常识,先有相应的知识,才有对应的行为,这叫做知先行后,这也是朱子的观点。知识的来源,又源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各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知和行,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是知和行的同时发生。阳明哲学的“知”,既非经验之知,又非能力之知,此知是伦理之知,德性之知,所以是良知。良知就是知道是一件好的事情就去做了。良知带来的是善的行动力,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良知更是一种好善恶恶的一种道德力量,良知会直接促使你看到一件坏的事情就非常讨厌,看到一件好的事情就非常欣赏,直接导致一种好善恶恶的道德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之处。

相关文章

  • 吴震教授讲阳明学精义

    据吴教授的观察,阳明学的“热”是近几年的现象。而吴教授研究阳明学已经将近四十年。从78年进入大学,到现在刚好就是四...

  • 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雨夜》(下部)

    本文参加【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征稿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 第六章 吴阳 进来的人正是吴阳,只见他一脸震...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直很喜欢百家讲坛讲苏轼的康震教授,今日有幸得见真容,心里甚是欢喜!我和康震教授唯一的交集可能就是我们曾经...

  • 不断成长的小青椒

    这是一节吴教授讲的《青椒计划的成长路径》,吴教授讲的特别好,从她的讲课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了,青椒计划的背后有那...

  • 读《阳明学述要》之归纳及个人浅见

    引言: 上周一于UIC听周教授《谁是王阳明》演讲后,吴老师说钱穆先生有本《阳明学述要》,可先看看,我一口应允。本周...

  • 成功需要努力,教育需要智慧

    吴教授讲的这节课《乡村教师的自我认识和生命关怀》让我感受颇深!吴教授所讲的知识是深奥的,在听过之后自己也只懂...

  • 孩子是我学习的老师

    非常认真的看了吴教授讲的《以孩子为师——办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吴教授是怎样一个有大格局的、大智慧、大爱...

  • 细读《伏羲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细读《伏義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又有一些不同的感觉、这次细读中感觉吴教授所讲得昨天、今天和明天就是一天、吴教授讲...

  • 年轻律师如何选择适合自已的专业-读《律师如何发展》

    北京兰台律师事务所的程阳律师讲,律师成长的精义在于专业与坚持。同时他强调专业化是市场分工、客户需求、自我精力有限的...

  • 读书分享

    我是本周第一个读书分享者。最近两周读完课外拓展古诗,听康震讲古诗词。还听康震教授讲韩愈,顺便读了韩愈的《师说》,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震教授讲阳明学精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bk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