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大意】孔子祭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灵时,也好像真有神灵在眼前。孔子说:“我若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和没祭一样。”
此章孔子强调祭祀重在心诚。
“祭如在”之“祭”,是指祭先祖。“祭如在”,即《中庸》所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侍奉死者如其生时一样诚心诚意,祭祀亡灵如其活着时一样毕恭毕敬。亦即《礼记·玉藻》所云:“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祭者在祭祀时的容貌表情,如同见到先祖一般。
“祭神如神在”之“祭神”,谓祭百神也。何谓百神?《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就是说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风雨寒暑、春夏秋冬、东南西北等等的自然现象、万物生灵以及地形方位都是古人祭祀的神灵。
先祖和神灵都是世间不可闻见之物。两个“如”字,既未肯定鬼神存在,也未否认其存在。鬼神存在我们的意念之中,祭祀时只有努力设想他们是存在的,他们才存在。晋范氏云:“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祭祀,就是通过庄重的仪式来涵养诚敬之心,让神灵在意念中显现。《春秋繁露·祭义》云:“祭者,察也。以善逮鬼神之谓也。”察,明也,用于观察一些隐蔽抽象之物。比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之“所安”指人的情志,是无法触见的心理活动。察,从祭,可见祭祀的对象也非肉眼能见之实物。《礼记·祭统》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自中出生于心也。”故祭者应竭尽中心之诚以追思远祖,竭尽敬洁之道以交接神灵。唯抵“如在”之境,乃明祭之意,明祭之意,乃知重祭事,重祭事,乃养返本报恩之心,天下治平。
“吾不与祭,如不祭”。与,参与。我没有亲自参加祭祀,那我就不能向鬼神致肃敬之心,不能与鬼神交接,就和没有祭祀一样。可见,孔子注重的祭祀并不在于礼仪,而是向鬼神致献这份思念敬畏之情。没有将这份感情送到,即便仪式隆重而顺利地举行,也和没有祭祀一样。周朝有代祭制。《礼记·祭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亲身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礼记·特牲》贾疏:“大夫已上时至,唯有丧故不祭,自余吉事皆不废祭,若有公事及病,使人摄祭”。大夫有丧事在身,可废吉祭。如果有公事或生病,可派人代祭。孔子曾为鲁国大夫。除祭祖先之外,还须祭五祀,即户、灶、中霤、门、行五种神。非有特别事故,而使他人代祭,则精意不诚,虽祭犹未祭也。
或曰,孔子为鲁国大夫仅是极短暂的三年。除此三年,孔子一向以士的身份自居。《论语·子罕》孔子病重,子路派弟子们做家臣为孔子准备后事,想以大夫之礼安排葬事 。孔子病情好转后骂子路,我没有家臣却要装家臣,我骗谁,骗天吗?而且我与其在家臣的侍侯下死去,不是宁可在学生的侍侯下死去好吗?(9·11)孔子坚决不做弄虚作假的事。《论语·宪问》孔子上朝请鲁公下令讨伐齐国弑君之臣时,也自称“以吾从大夫之后”,称自己是曾经当过大夫,言下之义现在不是大夫。据《公羊桓八年传》“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何休注:“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时祭者,则不敢美其衣服,盖思念亲之至也。故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以士之卑职,有公事不能使人摄祭,则废祭也。”士的身份卑微,因为公事不能参加祭祀,是不能请人代祭的,只能废祭。然后以冬天不穿裘皮,夏天不穿葛布等衣着上的清苦,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思之情。所以,孔子说,我若不能参加祭祀,就没有人代我参加。“如不祭”是指废祭。杨伯峻先生就是这样翻译的。
此句另有一断句法为“吾不与,祭如不祭。”与,赞许。其意为“我不赞同那些违礼的祭祀,祭了也白祭”。此说与“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24)义同。有人认为,以此译法,文意可与上章连贯。禘祭为僭天子礼,僭礼则祭非其鬼也。僖闵逆祀,逆祀则对祖先不敬。如此僭越不敬的祭祀,鬼神是不会前来享用的,故“祭如不祭。”此解过于牵强。本章实为强调祭祀心诚为实,礼仪为虚,心诚则鬼神至,心不诚,则如不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