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伯乐推文汇总江雪阁的推荐文章江雪读书社
读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 看中国山水文化

读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 看中国山水文化

作者: 阿斌bin | 来源:发表于2022-06-23 15:56 被阅读0次

文/阿斌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

我喜欢这篇散文,是因为这篇散文中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悲悯情怀和对中国文化的张扬。

余光中(1928-2017年),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 余种。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先生

梁实秋评价余光中,说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龙应台这样评价余光中: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台湾地名)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通常,我们评价余光中先生,说他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和对土地的关爱的台湾爱国诗人,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先生的《沙田山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运用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比兴的手法,抒发他对故乡的思念,特别是先生在文章结尾处的那句:“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文章的主题。这是每个读者都能从《沙田山居》中读到的,并在先生的文字中欣赏他的文字之美。

如果我们从山水文化的角度来赏析《沙田山居》,重读这篇名篇,又会有不少的收获。

01.赏析《沙田山居》

余光中先生在这篇散文中,将地理概念上的山海相依写到了极致的美。这里的山水可以是大自然的宠儿,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可以是诗人对大陆和台湾的象征比喻,也可以是男女之间的情感交融,还可以抽象为哲学层面上既从对立又统一的两种事物上进行赞美。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之优美,内涵之宽泛,令人拍案叫绝!

在《沙田山居》中,余光中先生从文章的开头:“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写起,文章的主角就是海和山,这是先生所要描绘的对象的阐释。

从空间的角度看,在先生的眼里,“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我们跟着先生,看到了“碧湛湛”的海,看到了“青郁郁”的山,山外有山,山海相连,山长水远,看到了海的这一头与那一头的相连,也看到了山和海都是有颜色的。

从时间的角度看,先生放眼五千年,对山和海的形态、神态、韵味都做了细腻的描写。特别是“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在这一段中,先生把海和山都写活了。这种拟人化的描写符合山海地貌的现实状况。

从文学的角度看,先生用你中有我,我中又有你的缠绵情感,赋予了海与山以鲜活的生命。此外,文章中还有多处对山的拟人化描写。

例如:“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等等。

这种对山景的描写,将山的品格、山的气质、山的不同性格特点呈现在我们面前,将山看成是一位仙人,让人对山产生了崇敬感和亲近感,使文章更加精彩和意蕴更加深厚。

02. 中国山水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山水文化博大精深,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的哲学思想是山水文化的核心要素。

儒家的山水观,以“比德观”为代表,将“水”视做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完美象征,将“山”视为万民敬仰的政德象征。

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的意思是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义的人心境平和,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道家的山水观,以“道法自然”观为代表,使人们意识到山水之中蕴涵社会伦理之法、宇宙万象之理。在对自然山水的仰观俯察之中,让人感悟到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怀”。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道衍生天地,故而道广大宏伟。

老子遵从“上善若水”,更体现了古代先贤的自然史观的大智慧。

佛家的山水观,以“名山僧居多”为代表,历代高僧都有在山林间参禅悟道的。自然山水既是他们参禅的外在环境,又是他们悟道的心灵桥梁。

禅宗里更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重境界。

因此,中国山水文化融汇了儒、道、佛三家之义,追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同一。

山水之美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格的功能。古代先贤们已注意到山水文化的审美与人格道德修养的契合。

古代很多先贤都以山水来寄托人生境况和胸襟怀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远,李白“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的恬静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气,以及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都把山水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对象,在诗中镌刻出诗人的人格印象。

宋代时期,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山水散文游记,成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开端。

在他们对山水自然景物描写的同时,都将他们自己的人生感悟、社会阅历、思想感情熔铸于山水游记的意象之中,不仅仅是单纯地描写山水景物,更是作者情感与人格的折射。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丰厚,与山水文化相得益彰。自然与人文的两大优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及其与之相关事物为观照对象,体现人对山水客体认识审美等诸种反映的一种精神现象。

03. 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旅游,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爬过许多山,跨过许多河。在泰山观日出,在黄山看云海,在峨嵋望佛光,领略三峡的神女峰,欣赏过漓江的清秀,也在大海边看日落,吃烧烤。

我喜欢山的巍峨,峰的挺拔,让人向往。向往山峰,向往高度,然而崎岖的山路漫长而艰难,有时只有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停留,不能歇息,只能继续向上,期盼登上新的高度。

我喜欢大海的宽阔,海的深邃,百纳海川,有容乃大。波涛汹涌,激荡澎湃。其实,世间真正的美景,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不登高峰,发现不了一览众山小;登上高峰,才知道自己更加渺小。

聚沙成塔,垒土成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人生恰恰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永远不要停止自己的脚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用思想丈量脚下的土地。站在高山之巅,便有开阔的眼界。

读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 认识中国山水大文化,看江山如此多娇。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读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 看中国山水文化

    文/阿斌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 我喜欢这篇散文,是因为这...

  • 余光中《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有温度超柔软的一本散文集

    本书由余光中先生亲自审定篇目,收录了《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我的四个假想敌》《山盟》《沙田山居》等多篇...

  • 沙田山居

    作者: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

  • 沙田山居

    2018年11月28日,星期二,天气晴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和我打交道的,多是同行和小同学,没想到在简书里,偶然遇...

  • 鸦片战争归罪于谁――读《山居笔记》之《一个王朝的背影》

    《山居笔记》的作者余秋雨先生,被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16岁开始发表作品,《山居笔记...

  • 浅浅遇,深深爱

    敲轨而来,鸣笛而去,列车载着一厢厢荒情野趣驶在山腰,这是余光中《沙田山居》旧世界的温情;红灯绿酒,纸醉迷金,华袍上...

  • 2019-03-28

    文化乐旅 —— (山水集) 2.中国山水文化的走向 中国山水文化在历史上以山水诗为主,在历史上中国山水诗,在...

  • 欢乐雨夜

    by 沙田山居 昨天晚饭后我们全家去散步,本来要走文化博物馆那段林荫路,可是女儿在停车场看到了我家的车,坚决不走了...

  • 2019-03-28

    文化乐旅— (一、山水集) 5、庐山—中国山水诗人的狂欢圣地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 院长付宝华 中国山水...

  • 闭关修行日记

    初三,十读《山居笔记》。 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是我最爱的书籍之一。说“十读”一点都不为过,甚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 看中国山水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cm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