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论语》!
论语新视界012|朝前走,向前看!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至死时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孔子的母亲死后,孔子就把母亲的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没有马上埋葬。等孔子弄清楚了父亲的葬地后,才把母亲迁去同父亲葬在一起。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
论语新视界012|朝前走,向前看!这件事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是这样的: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这一段记载,说明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孔子对于父母合葬这件事非常慎重,慎重在一定要搞清楚父亲的墓地,才能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不管过去或者现在甚至未来,这当然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二是孔子打小就喜欢祭祀的礼义动作,因此,待孔子长大后,对待祭祀这件事是很重视的,也讲了很多道理教给他的学生。
论语新视界012|朝前走,向前看!曾子是孔子的好学生,而且很注重孝,在《礼记》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和他关于礼包括祭祀等内容的对话,据说他还写了《孝经》。《二十四孝》把他作为孝的典型,记载说: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观念。在《论语》里,曾子的弟子记载了他这样一句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1·9)
查“终”“远”的基本意义,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
“终”的其中一个意思是“人死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长终而不得反。”另一个意思是结束了,引申为“死,生命完结”,如寿终。《礼·檀弓》记载说:“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远”的一个意思是时间长,如远古、远祖。另一个意思是长久、长远,如《公羊传·庄公四年》记载:“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 远裔,也称“远胄”,远代的子孙。
三国时的何晏《论语集解》说:“孔(安国)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意思是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祖先虽远要虔诚地祭祀。宋儒及以后注解,均从这一说法。
因此,对这一章一般地理解是:如果百姓都能慎重地对待父母的去世、料理好他们的丧事,按时祭祀、追念自己的祖先,那么社会的道德风俗自然就淳厚了。
这句话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现在。
论语新视界012|朝前走,向前看!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始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养老制度。养老、办丧等事宜,都是由子女后代完成的。因此,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观念是有很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的。而且,过去,一个家族一般都有家谱、宗祠,每到一定的时间,会进行集体祭祀,场面甚为壮观。宗祠里一般都有一块“慎终追远”的匾额。《红楼梦》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以薛宝琴的视角,进入宁府宗祠,看到院中抱厦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四字;旁边一幅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俱是御笔”。这种孝悌、祭祀行为,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对于维护社会基层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使在现在的所谓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坚持着“养老送终”、节日祭祀这种传统制度和风俗。
但是,这种“慎终追远”的思想,将人们的视角和思维拉回到过去,而不是往前看,从而容易使人们陷入“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桎梏,导致人们不敢进取,社会进展缓慢。要想取得新的发展,必须有思维和观念的新突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商鞅(改革者)与甘龙等人(保守者)的斗争特别是思想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很具有典型性。《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论语新视界012|朝前走,向前看!
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都在突破祖宗之法方面进行了斗争。王安石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戊戌变法则以《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理论基础。
社会的和延续和发展,需要人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社会发展到今天,正是缘于改革家们的大无畏的勇气。
南怀瑾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把人们的视角和思维从父母和祖先拉回到了个人及其现在和未来。他认为,“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代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一个人想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礼记》中有“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说明“慎终”的重要。《说苑》中“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说明“追远”的重要。所以“慎终追远”,就是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认识了这个道理,则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从一个人的一生荣辱,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都有因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风物长宜放眼量。慎终追远,踏踏实实走好我们前进的每一步,这也是对父母和先祖的最好的告慰。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