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参与十月征文第一期。
早晨醒来,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微信群里会长杨明伟先生发出一条链接:“瑞士友好人士考察团到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文映入眼帘。参观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结束时,瑞士友好人士贝亚特·施耐德提笔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前辈们的美妙相遇,与周恩来同志的神交令我尤为愉悦。”施耐德的留言引起了我的共鸣,思绪回到了我与周恩来神交四十载的历程。
缘遇周恩来开启新人生
1986年9月,到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工作,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周恩来是淮安人,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对家乡一直有着浓浓的乡情。作为周恩来总理家乡的一名高校工作者,缘遇周恩来是非常荣幸之事。
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周总理与故乡》,1979年8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书中,第一次看到周总理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第一次了解周总理三个妈妈的故事。1984年,该书稍作修改再版。2008年总理诞辰百年之际出了第三版。后来的阅读都没有第一次阅读印象深刻。
我在负责图书采购工作中,凡是有关周恩来的图书,我都予以购买,为图书馆搭建国内首个周恩来主题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周恩来与书刊资料工作》在《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8期发表,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 1992第9期全文复印,1993年,该文还获得淮阴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巧遇新闻大家周恩来
1996年9月,我调到《淮阴师专报》编辑部工作。新的岗位,新的环境,不变的是与周恩来的缘分。我开始学习报人周恩来、新闻大家周恩来,并坚持宣传周恩来。
到校报工作后,我把学习的重点聚焦到报人周恩来上,因为周恩来从1914年主编《敬业》开始,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62 年,是一部大书。
校报编辑工作是分内工作,做好外宣工作,才是亮点工作。我开始寻找淮安宣传周恩来的文章来学习。1979年6月28日在《人民日报》第三版上半版发表的《社会公仆的光辉典范 ——读周总理给淮安县委、县人委的几封信》一文,是淮安人张人权写的,5000字的长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树立了榜样。
付出就有回报。我撰写的或者参与撰写的有关周恩来的新闻报道稿先后在主流媒体发表。长篇通讯《科技浇灌稻花香》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4日第13版。《师范学院有个“周恩来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3月30日第05版发表。《为国为民干好一番事业——淮阴师范学院创建“周恩来班纪实”》在《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7日2版发表。《全国“周恩来班”创建联盟在淮安成立》在新华网2017年07月13日发表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搜予以转载。《淮阴师范学院: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在《扬子晚报》2014年12月23日C4版整版刊发。
研究周恩来终有收获
随著学习的生日,我也开始研究周恩来。先后在《编辑学刊》《毛泽东思想研究》《新闻爱好者》《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周恩来的改稿艺术》《周恩来改稿的创新性解析》《抗战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贡献》《周恩来新闻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学术论文十篇。《传播党的声音,凝聚中国力量——抗战时期周恩来领导报刊宣传的重要要求》一文获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分会主办的“周恩来与中国力量”学术研讨会三等奖。
2020年,是我与周恩来结缘的标志性一年。这一年,70万字的《周恩来新闻纪事》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周恩来新闻纪事》撰写过程中,我有过倦怠,有过放弃,但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引领我坚持下来,是我研究、写作的不竭动力。
一切都是最好的馈赠。因缘遇周恩来,我的人生越发充实,越走越敞亮。感恩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让我与周恩来结下了不解之缘;感恩在校报的写作经历,让我神交新闻大家周恩来;感恩学校坚持用周恩来精神立德树人的办学特色,让我在研究周恩来的领域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