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30c9cdaf8892db5b.jpg)
庄子云:“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齐物论》)
每个人都有成心,庄子指出来的目的当然就是要减少成心,视野越开阔,越能包容不同的观点。孔子讲忠恕之道,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会理解别人。理解别人,是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品格。
人时时处处有好坏之分,是因为有是非之分。是非之分从哪儿来呢?从求知来。我们都在求知。
我们大多数人求的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叫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各种专业知识。庄子说古代人不是这样的,古代人的知识有这几个层次:
第一层是“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这样的人洞察到宇宙中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是什么样,其实就是关于道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最完备了。
第二层是“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也”(《齐物论》) 。他们洞察已经有万物的世界,但万物还没有区分,也就是混沌的状态。在今天,这是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做的事,对史前世界的研究,有物,但人还没产生,还没有人的历史。
第三层是“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天地万物有区别、有界限了,但没有是非之争,完全是自由自在、百花齐放的状态,这就是文化刚刚产生时的知识。
庄子说,这三层知识虽然层层降落,但都还不错,到了第四层就坏了,这就是“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有了是非之分,这样就有争辩、有攻讦了,道也就残缺了。也就是庄子《天下》篇说的:“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关于宇宙整体、关于道的知识我们是没有的。那时候万物一体,没有差别,没有好坏,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值得欣赏与赞美,人们没有争端,没有好恶,那是最纯粹的最初的生命状态。
是非产生之后,人就时时处处有好坏之分了。庄子想说的,就是宇宙之初,混混沌沌的状态最美好。人一产生,立刻就有了区分,从性别、力量的区别,到价值观的区别,等级的区别。
庄子说:“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齐物论》)这一段呼应了之前我们讲的齐是非、定标准的问题,哪一个都不是绝对公正的标准,所有的尺子都是人定的,都有它的局限性。
庄子对自我、他人、人与人的竞争、真理,都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客观态度、理性精神。他提出“天倪”这个概念,就是天然的分际。通过自然去融合各种矛盾,因应变化才能无穷无尽。忘记年岁、忘记仁义才能畅游于无穷之境,把自己寄寓于无穷之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