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八点多一点回到家吃饭。看到桌上留的半碗水豆腐,夹起来一吃,很有小时候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街坊邻里谁家每周能够吃一次肉,算是生活不错的了。一般的人家,一个月打一次牙祭也算不错了。小时候觉得杀猪的屠夫最牛,因为他们说话总是大嗓门,很牛气的样子,觉得他们家应该天天都有肉吃。
那时,村里除了屠夫,人们最经常念叨的就数村子里那两个卖豆腐的了。感觉大人们把豆腐视为和猪肉是一个等级的。如果谁家能够天天吃豆腐,周围邻居也会很羡慕的。
那时候的豆腐都是纯天然手工磨制而成。把豆子泡发了,用最原始的石磨慢慢碾成生豆浆,磨的过程也有讲究,一般都是一个人慢慢磨,一只手推磨,一只手往磨心里喂豆子,不能快,快了豆子没充分磨烂,影响豆腐的产量。磨好之后再烧水,磨石膏,用整块的石膏在陶缸内侧放点水来回磨,磨多少完全凭个人经验。最后把煮熟的豆浆稍微冷却,倒入到陶缸里,在石膏的作用下,豆浆就成了豆腐脑了。再倒入豆腐箱中压制定型。
那时候大家不用担心豆腐真不真,因为除了用豆子作的豆腐以外,村里卖豆腐的人也找不到其他的材料,再就是如果做的不好,豆腐的口感不好,大家就不再买了。买豆腐的人,如果没钱,可以用家里的豆子换豆腐——以货易货。
那时候,人们吃豆腐一般就两种吃法——把豆腐沥干了,煎着吃,不过煎着吃费油,另一种就是把豆腐切成肥肉墩似的煮水豆腐。
每次家里煮豆腐的时候都会把锅刷得干干净净的,把油烧红了,豆腐切成肉墩大小下锅。一会,粘锅的一面就煎成了黄色,散发出的香味令人直咽口水。如果是夏天,把青椒剁碎了放里面一煮,豆腐的清香加上辣椒的香味,赶上季节了,里面再加点葱蒜,简直就是至臻美味。现在想起奶奶,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就是奶奶弯着背在柴火灶旁边煎豆腐的样子。
后来离开家,工作了,有时候特别想念小时候水豆腐的味道,即使自己做,也总觉得差点味道。
这时候儿子问道,
“老爸,豆腐好不好吃?”
“很好吃!”
“我也觉得好吃!”
“那你怎么不留点?”
“好吃,全吃完了。”
后来得知,儿子让外公明天再给他做水豆腐,莫非他也恋上了那个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