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喝到这泡茶是2016年七月份,在一个环境清雅的茶室,天井的阳光斜照进茶台,微风带来丝丝清凉,清芬的花香,茶汤略苦涩是对这款茶的第一印象。深究其工艺,得到的回复是:自然萎凋,90℃烘干。
抓人的花香很是喜人,于是带了一些。2017年七月份又开泡对比,并做了记录,略带仓味、酸味,滋味苦、涩。
今年2018年九月份,再度冲泡,酸香已退,仓味变得更加明显,三泡以后仓味褪去,显陈香,苦味似乎变得更重了。
记得前几天收到一位茶友提问:2015年茶饼,苦味重。或许与这款高温茶有共通之处,联系我们之前的实验:《不同温度对白茶转化的影响》,可以得出非正式不权威结论:高温白茶苦涩感难化。
从茶汤颜色看,这款茶变化还是较大,应该是自然氧化的结果。滋味粗重,完全没有存放两年的温柔感,仓味较明显。
叶底颜色显然是比较正常的两年白茶,叶片较碎与干燥方式相关,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小泡袋的打包方式,暂不讨论。
持续跟踪这款茶,并做记录纯粹是为了对比高温白茶与低温白茶的转化差异,为我们自己的实验做辅助论证,未来两年我们还会持续关注这款茶变化,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验对比做一些非科学性分析。
常见的高温白茶,新茶茶香很显,随着时间陈放,高温逼出来的香气减退,与低温成茶的茶香逐渐接近。口感上,高温白茶后期的转化空间较少,往往苦涩感难化,陈年后依然显得粗重。
从花香白茶,到苦到化不开,往往是因为烘干温度过高。
白茶生而自然,用自然的温度干燥白茶,便是最自然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