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上奏章
朱熹在崇安城里探准了消息,眼看又有个展示所学的极佳机会,心里痒痒的。他想:自古以来,圣人要实现自己的主张,不依靠皇帝那是不行的,如今皇上下了诏书,真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回到家中,他卷起袖口,研墨操笔,动手给皇上写奏章。在奏章中,朱熹大吹了一通孝宗皇帝的隆恩盛德,接着,便把他那精心设计的治国平天下的妙计,一古脑地端了出来。末了,朱熹还来了个毛遂自荐,劝皇上务必重用象他那样的“真儒”。
奏章送上去的那天晚上,朱熹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兴奋得睡不着觉。
想着想着,便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境,仿佛他的两只胳膊变成了翅膀,轻轻地飞了起来,飘飘然来到了皇帝的金銮殿。孝宗见了,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御笔一挥,封他为当朝宰相。他得意洋洋地往孝宗身旁一站,满朝官员向他躬身贺喜。他从此掌了朝政,把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顺利推行下去……
朱熹高兴得笑出声来。在笑声中,他醒了过来,原来是黄粱一梦。虽然只是个梦,朱熹却认为是个吉祥之兆,心里象灌了蜜一样。
自从奏章送上去的那日起,朱熹每天早晨一起来,脸顾不得洗,就跑到大路上张望,看看有没有圣旨下来。可是,从早到晚,从夏到秋,眼睛都快望穿了,仍然不见影子。大路两旁的小草开始枯萎了,阵阵秋风把门前的小树刮得光秃秃的。此时,朱熹的心境,也如同这萧条的秋景一样,凉飕飕的:成败与否,就在此举啦。若皇上不采纳我朱某的主张,那这几年来下的苦工夫,岂不白费了!
不久,他日夜盼望的喜讯终于来到了。孝宗看到他的奏章,传他进京“入对”。
“到底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啦!”朱熹喜不自胜,“我早就看准了,当今皇上是我大宋之盛主,至圣至明,是不会不识人的。”
他连夜打点行装,兴冲冲地跳上马车,喝令仆人日夜兼程,向京城临安赶去。路上,朱熹似乎觉得世间一切都变了样,就连马车吱吱呀呀的怪叫声,在耳边也成了最动听的音乐。一路上过目成颠颠簸簸,全然不觉得累。眼看快到京城了,猛然“嘎”地一声,家人刹住了车。
朱熹连忙打开车帘,探头一看,只见前面有一辆断了轴的马车,歪倒在路中间。那赶车的人,正吃力地扳着塌下去的车身。一个儒生模样的老头子,站在车旁边急得直打转,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
“霉气!霉气!昨天在朝廷讲先王的仁政,遭到几个大臣反对,今天路上又出了这么个岔子。哎,祸不单行,祸不单行…”
朱熹隐隐约约听出此人是“入对”回来,便走下车,向那老儒生打了个招呼:
“先生是从京城来的?”
老儒生“嗯”了一声,心不在焉地回答:“应诏进京,给皇上献策。没想到…”
命运与共,朱熹顿时和老儒生客套起来,向他仔细探询了朝廷政事的动向。攀谈中,老儒生得知朱熹要去讲什么“正心诚意”,“存天理、灭人欲”,便摇摇头,关切地对朱熹说:
“你要说的那一套,只怕也不太行时,我劝你还是找点别的讲讲。”
“那——,那怎么行?”朱熹有点着急,“先圣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中庸’,就是教我们‘存天理、灭人欲’;要实现‘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就要皇上‘心正意诚’。我一生学的就是这些东西,要是不讲的话,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
老儒生见朱熹的口气颇硬,便苦笑一声,转身照料他的破车子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