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姥姥

作者: angema | 来源:发表于2022-04-04 20:03 被阅读0次

我的姥姥生于1893年,何月何日出生,已无从知晓。之所以还知道年份,是因为她与伟人同年,沾了伟人的光,所以被记得。

那个年代是社会动荡的年代,能够活下来实属不易,用姥姥生前的话说:积德行善有福报。而姥姥的一生也践行了她所说的话。

从我记事起,姥姥已到古稀之年,也许是年纪越大越喜欢和小孩子在一起的缘故,姥姥非常疼爱我这个孙子辈里的老幺。

那时候父母都有工作,哥哥姐姐小时候都被送进了幼儿园,由阿姨照料。

一次哥哥和小朋友玩翘翘板,不小心跌落下来,被翘起的板子磕中了下巴,流了血,至今疤痕还在!

为此,在我到了该去幼儿园的年龄时,姥姥说什么也不让我去幼儿园了,说要在家亲自照看我。父母担心姥姥的年纪大,体力吃不肖,坚决不同意,但说服不了执拗的姥姥,只好作罢。我就这样在姥姥的陪护下,直到上了小学。

这样的安排对我来说,却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小孩子都希望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耍,何况幼儿园还有诱人的翘翘板,有旋转的木马,还有那么多可玩儿的积木,橡皮泥,这些我都被剥夺了。在小小的心灵中,生出许多遗憾,却毫无办法,只有听从家长摆布的份儿。

至今提起没上过幼儿园,心中还耿耿于怀。每当听到别人说起幼儿园的经历时,我都羡慕无比,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

有了这样的安排,我和姥姥在一起的时间比其他人就多了许多,得到的关爱常常让哥哥姐姐们吃一坛子醋。

那时候物质生活还很匮乏,小孩子吃的零食不是很多,只局限于糖果,饼干,大米花和玉米花(一种经过高温烹制而成的小食品)。奶油糖、蛋糕(那时叫槽子糕),都成了奢侈品,平时吃的都很少,每当家里有了这些好吃的,姥姥经常在给哥哥姐姐们一份儿后,还偷偷地额外给我再留一份儿。

平时为使我不寂寞,经常给我说童谣,讲故事。我坐在姥姥的双腿上,姥姥拉住我的双手,唱起了“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不带去,就要去,骑着小车赶过去。”

听着听着长大一点儿了,还知道和姥姥争辩:“为什么说孙子去?孙女也要去!”于是姥姥笑呵呵地说:“对对对,是小外孙女也要去,行了吧?”从此那句就变成了“小外孙女也要去”。听后,我就高高兴地在姥姥的腿上睡着了。

每天与姥姥在一起的日子,也不是每天都风和日丽。随着我的长大姥姥对我的要求也是日益苛刻。

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地在盘子里搅动,挑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只能在靠近自己方向的地方依次夹点。

比如,坐着的时候两腿悬空时(人小腿短够不到地),两腿不能随意摆动,两支手要放在自己的腿上。站立时不能一条腿弯曲,这叫做: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比如,出去和回来时要说一声,叫做: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说,从家外出时要告诉大人去向,回到家时要面向家人报平安。

还比如,招待客人时,茶壶嘴不能面对客人,客人走时要送到门外。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给我从小立下了诸多规矩,也让我健康地成长,成为了一个懂规矩有礼貌的孩子。

时光荏苒,我慢慢地长大,姥姥的传奇一生也渐渐地知道了许多。

姥姥有两个孩子,舅舅和妈妈。妈妈是妹妹,兄妹俩之间相差六岁。在妈妈三、四岁的时候,姥爷因病故去了。是姥姥一人把舅舅和妈妈抚养成人,在那个年代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

印象中姥姥说话清脆,细声慢语。慈祥的面孔总是给人一种温暖和不怒自威的感觉。这也许是她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而形成的风格吧。

年逾古稀的姥姥,身材不胖不瘦,身板硬朗笔直,穿衣打扮总是干干净净,脚下三寸金莲,迈出袅娜之步,椭圆形的脸庞,双耳环配左右,一双元宝耳,大大的耳垂自带佛像。一见便令人生出许多怜爱之意。年轻时定是个美人儿,我时常这样的想。

听妈妈讲,姥爷故去后,姥姥为坚定一人抚养孩子的决心,从此吃斋念佛,让心归于平静,抚去凡尘俗事。

姥姥的吃斋念佛之道,是我懂事之后领教的。对于荤腥肉食肯定不会触碰,就连蔬菜中的姜葱调味品也都在禁食之列。

随着生活的越来越富足,舅舅和妈妈以及我们这些孙辈成员们,尽量想把世间的美食让姥姥品尝,而姥姥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破规,不破戒。她最奢侈的美味就是白菜和面粉炸成的颗粒当馅料包的饺子,这种高度自律的品格,也成就了姥姥的人生,这是后话。

曾经为了生计,姥姥经常是在凌晨早起炸些素丸子,就是把萝卜擦成丝加少量的香菜调味后和适量的面粉搅成糊状,在油锅里炸成圆形的一种吃食,拿到街上去卖,用于补贴家用。有时也炸些排叉,也是用面粉制成的一种簿脆食品。

由于姥姥待人温和,对有些一时付不了钱的熟人,东西也可以先拿走,赊账。对个别吃不饱饭,无能力付钱的人,也能慷慨大方,白送些吃。就这样,姥姥的小生意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关照。

家里还养些鸡,把鸡蛋攒下来要么卖掉,要么到市场换些日常生活用品。

由于舅舅从小上私塾,识文断字,十几岁的时候,就到姥爷生前工作的铁路部门上班了,这也缓解了姥姥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压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姥姥有了为人治疗疑难杂症的本领。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国家的医疗机构还不是很完善,看病就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不是很方便,因此有些不触及生命底线的小病,多是在家吃些药了事。

这时,我的姥姥就发挥了她的作用。街坊邻居哪家人有了头疼脑热,吃不下饭的小灾小病,或者头晕脑胀,小孩惊吓,民间传说的“穿腰龙”等等,这些病症都去找姥姥医治。

她也没有什么高超的技术手段,只用一根普通的银针,消毒后在病人的胳膊或腿上,有时是舌头底部扎上一两针,放出污血,待上一两天,就奇迹般的好了。

小孩子惊吓高烧不退,她用那双神奇的手在头顶环绕几次,拍拍脑壳就能化解孩子的病痛。

这种情况,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

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的时候。邻居一位老奶奶的老伴过世,傍晚老奶奶从医院回来时被我看到。也许是她悲哀的表情有些扭曲,也许是她在傍晚时分穿着的黑色衣物,让小孩子产生恐慌,总之见到她的刹那间一下子惊到了我,生出一身冷汗。第二天就开始发烧,一连几天高烧不退。急的妈妈赶紧把我送到与舅舅同住的姥姥身边。

那时的姥姥已年近八十的高龄,身材瘦小,虽拄着拐杖,走起路来三寸金莲仍不减当年的婀娜。

见到我,一脸的温柔,用手抚摸着我的脸,姥姥熟悉的味道侵入我的心田,倍感亲切。

晚间我躺在床上,妈妈扶起我,依在妈妈的怀里,由姥姥任其摆布。忽而揉揉脸颊,忽而捏捏耳朵,一会儿又用中指和食指捏紧在我的头顶画圈,口中还念念有词。经过几次这样的动作,我好像在不知不觉中昏昏入睡,隐约中听到姥姥和妈妈的话语:孩子没事了,放心吧,让她睡个好觉!

果然,第二天我醒来时,感到头脑清醒,心清气爽,也不烧了,还有想吃饭的欲望。

姥姥和妈妈早已立在床前,见我如此,笑意在脸上荡漾。

还有一次看病经历令人匪夷所思。邻居家十几岁的男孩儿,一连发烧几天不退,妈妈还是医生也毫无办法,后送到姥姥家,经姥姥的调理,没两天烧就退了病也好了。

姥姥看病的方式,虽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治病的原理可能与现代中医的理论,有些许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后来姥姥在当地渐渐地也小有了名气,提起那个谁谁家的老太太,都竖起大拇指夸奖一番,成了专治疑难杂症的大家。

姥姥给人看病都是无尝的!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行善积德,给后人添福报。

也许我们就是在姥姥的庇护下,才得以健康快乐的生活!

姥姥于1975年离世,享年82岁。这个年纪在今天来说已成常态,但对于姥姥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已属高寿了。她走的很安祥,肉体上没有受苦,算是寿终正寝吧!

愿姥姥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快乐,有人陪伴!

恰值清明时节,以此文祭奠姥姥!

相关文章

  • 追忆姥姥

    一无戒365训练营极限挑战第85篇 姥姥有一双小脚,是裹了又放的那种。裹过的脚弓稍有变形,四指、五指被扭曲了压在脚...

  • 追忆姥姥

    她是一个农村老太太,一生有9个儿女,6个女儿,3个儿子。她的丈夫是一个红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也参加过抗美援朝...

  • 追忆姥姥

    今日家中有事,无法去墓地给姥姥扫墓,但内心无不思念姥姥。仿佛姥姥仍在自己身边。 姥姥一生为大家操劳,操操这个人的心...

  • 追忆姥姥

    一个人死了并不是真的死了,只有等认识他、记得他的人都死了,他才是真正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

  • 追忆姥姥

    昨天夜里梦到了已经去世三年多的姥姥,梦里姥姥清晰的面孔让我又想起了姥姥生前的点点滴滴。 我出生在那个国...

  • 追忆姥姥

    “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 2019年12月25号,最疼爱我的姥姥忍着疼痛安静的走了。可当我...

  • 追忆姥姥

    我的姥姥生于1893年,何月何日出生,已无从知晓。之所以还知道年份,是因为她与伟人同年,沾了伟人的光,所以被记得。...

  • 追忆我的姥姥

    想写一下姥姥的念头在头脑里已经徘徊许久了,但总是苦于自己的拙笔,怕不能表达出对姥姥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今天,难得的闲...

  • 忆姥姥:三寸金莲

    姥姥离开我们这段日子,我一直想应该写点有关姥姥的记忆。追忆姥姥,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2016年8月24日8:00,...

  • 怀念姥姥(人间天使的追忆)

    作者:JY 我第一次见到死人的时候,只有七岁左右。当时2001年,好久以前的事了……但当时的场景即使过了20多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忆姥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kc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