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修的系列作品,我选择从《庄子心解》开始读起,庄子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妙人,虽然对他的了解也只是通过其他书中的引用,并没有完整地看完《庄子》,但也足以从那些寓言和妙言警句中感受到他的智慧。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看的那一段:“能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烦忧,饱食以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写的真美,世人皆忙碌,庄子独逍遥,真真令人神往。
奥修的这本书其实是借庄子之名,写的自己的思想,可能是因为印度有着冥想的传统,我觉得他对老庄的解释比很多官方对老庄思想的解释更接近本质,那些解释动不动就说这里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那里体现了老子作为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局限性,只能感叹社会主义洗脑太可怕。奥修的很多文字都是从他的演讲中整理出来的,比较散漫,有时候与庄子的联系并不紧密,只是他个人思想的输出,我也就直接挑一些觉得有启发的观点说一说,不一定就和庄子有关。
一、头脑的钟摆
在本书中,奥修反复强调,要放弃头脑,达到静心,这其实也是佛教想要达到的境界,但是为什么要放弃头脑呢?我们的头脑一直是让我们骄傲的东西,我们通过头脑认识世界,做出判断,安排生活,头脑看似很有用,但是奥修则指出头脑才是痛苦的根源。如果你不理解,那么就来看看头脑的特性。
1. 头脑总是从一极走到相反的一极
想想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总是处于两极的摇摆之间,工作太忙让人喘不过气,于是就给自己放个长假或者换一份清闲的工作,过不了多久又会觉得太闲,想要重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很多人总是会暴饮暴食,然后又觉得内疚,就去断食,然后因为太饿又开始暴饮暴食。只有执着于食物的人能够断食,因为断食也是同样的执着,只是以相反的方向”。
“头脑就像一个钟摆,当钟摆移到右边,你认为它只是移到右边,但是它同时在累积动量要移到左边”。所以当我们处于一个极端的时候是最容易向另一个极端发展的,当你深爱一个人,同时也在累积恨他的动量,只有爱人之间会反目成仇,陌生人之间是不会的。
头脑一直处于这样的摇摆之间,从来都不会停留在中间,因为如果钟摆停在中间,时钟就停止了。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两极间疲于奔命,而不能处于平衡,平衡就是道。
2. 头脑总是在渴望远处的东西,而从来不渴望近处的东西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真是精辟。头脑不就是这样吗,永远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总是羡慕别人所拥有的。所谓远处,就是相反之物,当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渴望长大,而长大之后却想要回到童年。
那么如何摆脱头脑的这种诡计呢,奥修给出的办法是通过了解达到静心。
“任何你所拥有的看起来都没有用,任何你所没有的看起来都很有用。这一点要记住,否则静心无法发生,因为静心意味着这个对头脑的了解、对头脑运作过程的了解。”
3. 头脑不可能是完整的,它总是一半
因为头脑的这种总是在两极之间摇摆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整的,它总是只能看到部分,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同时也有愤怒、嫉妒、恨这些情感存在,但头脑会将它们抛开,好像它们不存在。
那么什么是完整,完整就是“一”,是“不二”,当你能达到完整的境界时就能体会到喜乐。这个概念比较深奥,我也只是一知半解,后面也还会再次提到。
4. 头脑总是在渴望那些非必要的
我们生活所需的必要的东西其实很少,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那些非必要的事情上,更大的房子、更大的车子、更高的地位等等。“整个世界都在试图满足那些非必要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的工业都涉及了非必要的东西”。
“现在科学已经创造出最大的恐怖,那个恐怖就是现在那些必要的东西很容易就可以被满足”,想想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当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他们要做什么呢?我们总是想让自己保持忙碌的状态,因为我们不会与自己相处。
“一个道中之人不论他在哪里,他都会很和平、很安然。他只做必要的事情,如果你能够为他做必要的事,他会很高兴,那些非必要的事就都被抛掉了。”
二、生命无需计划
“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这里重点讲的是至知不谋,奥修给出的对应的解释是完美的智慧就是免于计划。每到年初,总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新年计划出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对未来做计划,通过这种行为,仿佛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但是这种确定性从来没有存在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奥修关于计划的这些描述我觉得很美,就直接引用过来了:
“一切伟大的、一切美好的、一切真实的,永远都是自发性的,你不能够计划它,你一计划它,每一件事都会变得不对劲。
生命不知道有计划,它本身就足够了。树木会去计划要如何成长、如何成熟、如何开花吗?它们只是成长,而甚至没有意识到那个成长,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分裂。
如果你为那个未知的计划,那个计划将会来自过去,那意味着死的将会控制活的。过去是死的,而过去一直在控制着未来,因此你变得非常无聊,那是自然的结果。
生命只能够是没有计划的,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去进入那未知的,但你的恐惧是什么?你将会在那里反应,不论那个情形是怎样,你都将会在那里反应。
透过计划,生命会变得越来越无意识。你越是无意识,你就越需要计划。在真正死亡之前,你就已经死了。活着意味着有反应能力、很敏感,活着意味着: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将会在那里反应,而那个反应将会来自“我”,而不是来自记忆,我不会去准备它。
一个有智慧的人会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去生活,他没有计划,他的生活很自由,就好像一朵云飘浮在天空,没有要去到哪的目的地,也没有什么决定。他没有未来的蓝图,他不用蓝图而生活,他不用蓝图而行动,因为真正的事并不是目标,真正的事是那个行动之美。真正的事不在于到达,真正的事是那个旅程。记住:真正的事是那个旅程,是那个旅行,它是那么的美,所以为什么要去烦恼目标?如果你过分担心目标,你将会错过旅程,而旅程就是生命,目标只可能是死亡。”
读奥修的文字,好像是在读哲理诗,很自然,觉得连解释都是多余的。生命本身就很美,无需计划,只要保持自己的鲜活与敏锐,随时应对发生的任何事情。
三、朝三暮四
“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朝三暮四的故事之前就听过,只是一笑而已,并未深想,也没有和自身联系起来,但是看了奥修的解释之后十分触动。奥修将这个故事大而化之,与整个生命联系起来,生命的总数就像给猴子的栗子一样,是不会变的,而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只是我们自己做的安排,生命对这些安排漠不关心,因为总数还是一样的。
这样说似乎难以理解,难道乞丐和富人的总数也是一样的吗?对此,奥修的解释是,富人虽然有很好的食物,但他已经丧失了饥饿感,虽然有美丽的大床,但他已经无法安然入睡。而乞丐虽然必须要去乞讨,但他有很好的胃口,虽然露宿街头,但一样能够睡着。
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想通很多事情,那些一直想得到的东西,得到之后却发现伴随着种种烦恼,别人的生活总是那么令人羡慕,可是他背后的辛苦却是不为人知。那些我们纠结的两难的选择,其实选哪个都一样,因为总数是一样的,绝不会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
而这个原则推广到社会革命中也是一样,历史上的革命无不是一个暴政推翻了另一个暴政,“那些研究革命的人说这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的革命,它是一个管理权的革命。在两个阶级之间仍然保持这同样的差距、同样的距离,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并没有因革命而产生。”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的头脑却一直在做安排,卖掉这个房子,买那个房子,换掉这个工作,去那个工作,就像那些猴子一样,我们只能看到片面,看不到整体。
“你的头脑就是这样在运作,你只是一直在改变那个安排。有时候你对某种安排感觉很满意,而对其他的安排感觉并不满意,但总数是一样的。然而人们从来不去看总数,所以头脑无法看到总数,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看到总数。头脑只会看到片段,它是短视的,非常短视。那就是为什么每当你觉得高兴的时候,你总会立刻跳进去,而从来不管是不是晚上。每当有快乐,就有痛苦隐藏在它的背后。这是经验,但是你并没有感觉到它。痛苦将会在晚上出现,但是快乐就会在早晨等你。”
所以下次在做选择时,不仅要看到片面的好处,还要看到整体,当知道了快乐与痛苦总是并存,也就不会执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