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土中国

作者: 西子_湖畔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6:24 被阅读0次
    图为返乡高铁上所拍,飞驰的现代高铁行驶在古老的农田上。

    过年回家,带上了费孝通这本薄薄的《乡土中国》,我想,再也没有比过年更适合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了。当今社会快速变迁,延续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正在快速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也只有在过年,无数早已脱离土地定居在城市的人们才会回到充满泥土气息的故乡,我们的根在那里,而这本书毫无疑问从根本上剖析了从乡土社会走出来的中国人。

    写在前面

    本书出版于1947年,然而很多当今的问题也能从中找到答案,所谓经典,大抵如此。毕竟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变中,旧有的几千年的积习仍然存在,现有的许多问题正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而问题的根源则要从乡土社会中去寻找。本篇书评就从过年期间被讨论的很多的几个热点问题入手,讲讲书中的观点。

    1.年味越来越淡——礼治秩序的瓦解

    每到过年,大家就都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虽然每年都会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走亲戚,但是似乎就是没有了小时候那种热闹劲,对过年也没有那么期盼了,过年似乎也渐渐只是为了亲人团聚,至于其他的都只是走形式,让人提不起兴趣了。而这其实是一种传统秩序的瓦解。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即“依礼而治”,要注意的是礼并不是指文质彬彬,而是一种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本质上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之处只在于维持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法律依靠国家权力推行,而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则是传统。

    那么什么是传统呢?传统就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所以一代一代人所遇到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因此只需要抄袭前辈的解决方案,甚至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照办就对了,这样的行为也就被称为“仪式”。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成为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

    过年毫无疑问就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在农业社会中代表着对丰收的一年的庆祝、对新春的期盼,年夜饭、放鞭炮、迎财神等等行为都有其含义,而在现代社会,传统不再有用,这些仪式也都已经失去了其实际的含义,虽然人们过年还是会聚在一起,但其实已经产生了名与实的分离,年味自然也会越来越淡。过年只是我们与农业社会最后的藕断丝连,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连过年这个仪式都将不复存在。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延续千年的农业传统无法为我们提供应付生活问题的方案,我们是抛弃传统也是被传统抛弃的一代人,过年只是这些传统之一,还有更多的传统都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像是被剪断了与农业社会之间的脐带,只能在现代社会孤独地摸索前进。

    2.亲戚越来越讨厌——教化权利与知识权利的对立

    过年期间最让年轻人头疼的估计就是亲戚们吧,“找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一年赚多少钱?”,亲戚们总是能迅速问出这些拷问心灵的问题,让人防不胜防。其实在几千年以来以长者为尊的乡土社会,这是非常正常的,只是社会变化太快,亲戚们还没跟上节奏而已。

    正如上文所说,乡土社会是非常稳定的,那么凡是比自己年长的,必定遇到过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因此也就可以教我如何去应付问题,于是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中的长幼有序原则的根源。

    那些毫无隐私观念对你进行各种盘问各种教育的亲戚无疑就是抱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比你大,长者为尊,对你有教化权力,并且你走过的路都是他走过的,比你有经验,所以好为人师,想要把经验传授给你。但是这仅限于在社会非常稳定的时候,在社会变迁时,人并不能依靠经验作指导。你的亲戚与你走的路并不相同,于是这也注定了亲戚变成了只有血缘关系而并没有实际教化权力的存在,如果他们还不能学会闭嘴的话,自然只会越来越惹人讨厌了。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在稳定的传统社会中,长辈们掌握的是教化权力,而在社会变迁中,则是由晚辈们掌握知识权力,自由选择未来要走的路。不过,当社会变迁结束,阶层固化下来之后,是否会形成新的教化权力?我们不得而知。总之,面对讨人厌的亲戚,我们是否应该庆幸,这也许说明我们已经脱离了原生家庭所在阶层,正在向上流动?而一旦阶层固化,我们在后辈的眼中,估计就不是“讨人厌的亲戚”,而是“握有教化权力的前辈”了。

    2.每逢佳节被催婚——被家族绑架的家庭

    相比于只是偶尔来家里做客的亲戚,真正让很多人烦恼的应该是父母的催婚吧。父母似乎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二十好几了还不结婚,有什么可挑的,结婚就是过日子,和谁过不是过。同样的,年轻人似乎也无法理解父母那一辈的人为什么大多感情淡漠还坚持维持婚姻。在费孝通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到家庭之后产生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家族和家庭的概念入手,家庭在人类学上的解释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说明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但子女长大之后就脱离了父母的抚育,因此家庭社群是暂时性的。但是中国的家庭却会向外扩张,主要是父亲这一方面的扩张,形成氏族。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因此家也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和死亡儿分裂或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这样带来的影响就是家族担负太多功能,而夫妇的感情却弱化了。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所以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夫妇感情本来就不是最重要的,夫妇之间只是合作关系,挑水浇地,插秧除草,养育儿女,服侍老人,真正有情有意有说有笑的反而是在同性当中。既然家族以担负功能为主,那么挑一个门当户对差不多的人结婚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有没有感情不重要,大家都是如此,这也是父母那一辈人感情淡漠的原因。但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显然不这样想,现代社会是一个西式化的社会,以夫妇感情为主轴的西式家庭才是现代年轻人所要追求的生活,但是感情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年轻人迟迟不结婚也就很正常了。

    4.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变

    年过完了,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是留在家乡小城还是去大城市打拼,留下的理由是家乡有自己的亲人,去大城市的理由则是机会更多,其实费孝通早就指出这种两难是发展的必然。

    家乡小城其实就是血缘社会,在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人们依据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这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却又限制了若干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之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而商业讲究的则是当面算清,因此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中是难以发展商业的。而人情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是很难维持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的,有时候人们要付出比商业上的明码标价更大的代价。这也就是小地方的弊病所在,虽然熟人多,但是却不好意思当场算清,因为明码标价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于是公平和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大城市则是地缘社会,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需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大城市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虽然没有熟人之间的温情脉脉,但是讲规则,讲理性,不用考虑人情往来,只需凭着自己的本事去闯,因而更加自由。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当今的中国正在从血缘社会转变为地缘社会,陌生人之间的高效合作将逐渐取代熟人之间的人情往来。持续千年的乡土中国正在逐渐远去,它留在我们身上的种种烙印,如传统礼治、农业仪式、长辈的教化权力、家族担负的多种功能、熟人之间的人情往来虽然仍然存在,但终将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渐渐消逝。我们是见证时代变迁的一代人,必然会遇到上述这些变迁中的问题,而正如文中提到的,传统已经无法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了,我们只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你我都是脱胎于乡土社会的中国人,即使现在已经远离乡土,仍然建议你读读这本《乡土中国》,了解我们的根,也了解我们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中国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去的乡土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ej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