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条原文: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薛侃经常后悔。在一般人眼里,这不是好事。但王阳明却发现了其中的可贵之处,他说,悔悟是改正错误的良药,但只有改掉才是可贵的。如果悔恨之心无法排解,这就不是药,而是病了。
这短短的一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这里有三个环节:悔、悟、改。悔,是认识到事情做错了,从而产生一种自恨的情绪;悟,就是通过复盘,发现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改,把做错的事纠正回来,如果无法晚回,那么下次遇到同类的情况,确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论语·雍也》: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其实后悔自己就是不迁怒,有承担,不在外物外人身上找原因为自己开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今后不再犯,这才是好学的表现。
悔,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会后悔。但后悔以后的情形却可以大相径庭。第一种人,当时后悔了,但不马上总结教训,事情过了就过了,不过脑子,所以以后还会再犯,这种悔没有太大的意义,仅仅停留在情绪的释放上。第二种人,自责、叹气,陷入负面情绪不能自拔,不能面向未来,进一步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悔恨还不如没心没肺的好。
第三种人则像王阳明开示的那样,先悔,继悟,后改,这才是完美的。悔属于志意的层面,由悔到悟,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情绪上升到认识,从具体事件的分析中抽象出内在的联系,就是王阳明所谓的知,志是基础,知是收获,是整体认识的提高,学习相当于画圆,通过不断的悔-悟,知这个圆才能越来越大,对世界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改,是落实到行动上,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真正的知,必然导致行,真悟了就一定会改。反过来,只有改了,才说明是真的悟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体的,阳明心学说知的时候,行已经在里面了;说行的时候,已经天然地内含了知。
总之,王阳明简短的一句话实际是对孔子“不迁怒不二过”理念的继承和发挥。悔、悟、改,就是志意、致知、行动,环环紧扣才是好学,它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的思想。同时,它又是事上练的一个简易模板,是真正的治学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