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文评述读书生活杂感
(书评)知己为何,知己难得 ——《战国策》书评其二

(书评)知己为何,知己难得 ——《战国策》书评其二

作者: 郭国酬 | 来源:发表于2018-03-12 08:35 被阅读50次

    《战国策 赵策一》中写道:士为知己者死。何谓知己,值得为之而死?如此知己要以生命报之,则必不多。何其难得!世上人有千万种,知己种类又何如?

    图片来自网络

    俞伯牙、钟子期可谓知己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无论俞伯牙奏出如何乐曲,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娓娓道来。子期之于伯牙,可为知己也。

    图片来自网络

    管仲、鲍叔牙可谓知己乎?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每每表现不佳,譬如分财多自取、谋事常不成、出仕皆被逐、战斗尽败北,而管夷吾总能找到缘由以理解。不观表面,而察内里。管夷吾之于鲍叔牙,可谓知己也。

    图片来自网络

    廉颇、蔺相如可谓知己乎?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受封上卿。廉颇自恃功高,屡屡扬言必辱相如。相如闻,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主动隐匿,隐匿不过也直接退避。相如舍人且看不下去,辞职。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识自己相如才,更能识得廉颇才。为保赵国,宁愿舍己而让人。反衬出对廉颇能力的认可。廉颇负荆请罪,遂为刎劲之交。蔺相如之于廉颇,可谓知己也。

    图片来自网络

    子期之于伯牙,偶然相遇,恰然理解;鲍叔牙之于管仲,长期相处,充分理解;蔺相如之于廉颇,国家利益,慨然理解。三组知己,实际上反映的是知己的三重境界:

    期之于伯牙,纯粹的理解。不掺杂任何名利意愿,纯粹的理解与表达。真实。

    鲍叔牙之于管仲,情义的深化。不理解亦尝试理解,理解后更不汲汲于财名。情浓。

    蔺相如之于廉颇,“国家利益”的权衡。理解后因之而避战退让,而不借此斗争。升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知人难矣,故得子期之于伯牙的纯粹理解,已是困难。掺杂声名,混沌利益。仍愿知人,益加难矣。故鲍叔牙之于管仲之情浓理解,何其困难?本不相熟,名利浮沉。为国家计,不因洞悉人心而政争,却能慨然退避乃至坦诚相待。故蔺相如之于廉颇之升华,难上加难也

    王勃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若有,知己若在。天下皆可去得,第一重境界知己,会让自己内心有安静港湾——无论天下人能否理解,至少有人能够有效理解。第二重境界知己,会让内心有蓬勃感动——无论天下人如何理解,至少有人能够理解真心。第三重境界知己,会让内心有无限敬意——无论天下人理解多深,至少有人理解后不重私利。既然如此,天涯何惧?有人认识,有人认可,有人陪伴,有人帮助。天下尽可去得。

    知己为何?知情、知意、知心。知己难得!多层、细腻、真实。历史上有无数知己,生活中有无数知己。但落实到具体个人,知己何如?若未能得知己,或许,可以成为爱的人之知己。如此,也为这世界增加更多亮色。

    (书评)知己为何,知己难得 ——《战国策》书评其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知己为何,知己难得 ——《战国策》书评其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sg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