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哲思万物生灵
9.2 也许根本不对:证实与证伪

9.2 也许根本不对:证实与证伪

作者: sooogooo | 来源:发表于2017-05-16 07:34 被阅读584次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判断科学与否的标准就是“可证伪性”。这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并被奉为圭臬的科学标准。其本质与《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相同。

    一切都是假设,一些都是虚构。有些假设和虚构是“白的”;有些假设和虚构是“黑的”;有些假设和虚构是“灰的”。这就是科学生活。

    生物医学、健康与生命起源甚至宇宙起源纠缠在一起,所以“可证伪性”的界限非常模糊。因此保持科学思维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十七世纪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黑天鹅事件

    十七世纪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随后在澳大利亚,黑天鹅被发现。于是“天鹅都是白色的”的信念崩溃。

    黑天鹅的存在意味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人类过于相信经验,忽视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

    生物医学随处随时可能出现黑天鹅事件

    • 干细胞疗法治疗肿瘤?有一个人就无效;
    • 免疫细胞不能抗衰老?有一个人就效果不错;
    • 细胞内DNA端粒体会随着分裂变短?癌细胞就不这样;
    • DNA检测可以预测孩子天赋?有几个孩子的预测就完全不靠谱;
    • 跑步持续30分钟就会产生内啡肽因此感到快乐?那个人跑了60分钟还是痛苦不堪。

    许多争论因此而来,一个论断或者陈述是或者不是总要最后用概率(比如:有效率)来解释。而概率论对个体非常不靠谱。但这不能宣告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不靠谱。

    证实与证伪

    科学研究主要的逻辑工具有:演绎和归纳。这里不做深入探讨,仅以天鹅论题为例说明:

    • 又发现一群天鹅,都是白色的。
      所以“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论题再次等到证实。这是归纳的结果,大多数证实都是一种归纳;

    • 突然发现一只天鹅,居然是黑色的。
      因此“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论题被证伪。这是演绎的结果,用演绎逻辑推翻某些论题是常用手法。

    在没有发现黑天鹅前,“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论题是一个正确的好论题;发现黑天鹅后这个论题变成了一个错误的好论题。为什么错误了还是“好”的呢?因为这个论题可以被归纳证实,或者被演绎证伪。

    证伪主义是和证实相对的,证实是建立在归纳主义的基础上的,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归纳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而证伪主义是建立在演绎逻辑的基础上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中强调的是对严 格的全称陈述理论的证伪,所以,一旦 在生活或实验中能够找到与这个全称陈述理论不相符合,那么就可以证明这个由归纳证实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即达到 了证伪的目的。

    证实与证伪需要具有客观可重复逻辑一致性两个特点。

    • 如果很多人看到天鹅是白色的,那么可以宣布“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注意这不是一个人声称自己多次看到天鹅都是白色的;
    • 可证伪性,又称可反证性、可否证性,即“这些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的存在”。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卡尔·波普尔)宣称:一切从经验得来的假说、命题和理论必须逻辑上容许反例的存在,才是科学的。一个主张“可证伪”并不意味着这个主张是“假”的。例如“所有的天鹅全都是白色的”这个主张可以被“存在黑色天鹅”的观测证伪,虽然这个观测并不一定会发生。一个可证伪的命题必须定义某些被禁止的情形。例如,在这个例子中,“所有的天鹅全都是白色的”这个主张禁止了“黑天鹅”的存在。由于理论上可能存在“观测到黑色天鹅”这个反例,“所有的天鹅全都是白色的”这个主张是可证伪的。 再比如假设现在有一个人宣称“我说的话一直都是对的”,那么我们考察他以前说过的话,如果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那么这句话肯定是个假命题。然而,即使这个人过去一直贯彻一种想法,在他自己的言论中没有自相矛盾之处,也不能作为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句话是个真命题。

    也许根本不对

    目前人类的所有科学成果,也许根本不对。就好像日心说未被广泛接受前,人们认为宇宙星球都围绕着地球旋转。

    错误的认知并不能会让生活坍塌,但正确的认知会让生活更好(至少有更多变得更好的机会)。快速发展的科学学科和技术领域都会面临走错了方向的问题,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最为火爆的科技领域也面临同样问题。

    也许我的这本书里存在很多谬误和错误,也许有些观点和事实完全不对。未来的观测可以证实书中的观点和论断,未来的演绎推理也可以证伪书中的观点和论断。

    自然科学具有证实和证伪双重特征。社会科学就要稍微有些欠缺,至少缺乏完整的证实证伪观测和实验条件。比如生物医学(甚至整个医学)在实验上收到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很多新技术不能直接在人体实验,而要经过复杂严格漫长的研究阶段,才能谨慎地按照法律要求进行临床。

    很多主观领域,干脆就不具备证实和证伪的条件。比我有人声称自己是神,那么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人类的幸福快乐这个宏大命题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属于主观范畴,容易陷入无法证实证伪而各说各话的尴尬境地。虽然生物医学发现了有趣的化学成分可以主导人类的感受和欲望,但这依旧没有解决幸福快乐的主观性问题。所以,本书讨论的主观内容,一样不能作为某种“客观”标准。

    也许根本就不对是无法克服的认知壁垒。绝对真理和终极存在会导致不可知论和决定论,生物医学领域也不应该有绝对真理和终极存在。虽然书中似乎把基因放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但那也不是天花板,而是目前我们的主攻方向。天花板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

    选择生物医学疗法,享用生物医学成果,可以考虑三个方向,据此决策:

    • 科学性:可证实性与可可证伪性;
    • 经济性:是否具有经济学的投资价值;
    • 主观性:边际效应都与主管密切关联,幸福快乐完全主观感受。

    科学性确保可行性,经济性论证投资效率,主观性尊重主观感受。据此,可以升级生活指数。

    9.后记
    9.2 也许根本不对:证实与证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2 也许根本不对:证实与证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qg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