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露天电影

作者: 仲李健萧山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5-08 07:38 被阅读0次

    文·萧山


    虽然不在农村多年了,可小时候的往事却总能浮现在眼前。尤其是那让人忘不了的露天电影!

    70年代的农村生活还是比较苦的,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要啥没啥!除了家家户户都有的有线广播每天定时定点播着的固定“新闻”,农村是一如既往地消停、沉闷。只有县电影队的人来的时候,小村的碾麦场上才能又一次热闹起来。

    那个时候演电影是定点不定时的。放映电影的多少是要看村上和电影队的关系了。关系好了多来几次,关系孬了少来几次或者不来。好在那个时候人们不很在乎这个。

    只要你演,我就看,不管它在啥时间啥地方。为了看一场电影,走个七八里路也是很乐意的事。

    虽然那个时候年龄小,但我还是能愿意跟着村里的“大部队”“南征北战”的。

    有时候赶到目的地,却听说人家不演了,或者是因为听岔了音跑错了地方。虽然没能看上电影,可大家回来的时候还是有说有笑的,并不觉得有啥后悔的,还戏称自己是“白跑战士磨鞋底”。

    遇到有人问“放的啥电影”或“”咋早早回来了”之类的话,大家还要胡诌几句,骗着别人也“白跑一趟”。这样的回答似乎远比自己看了电影还高兴。那个时候最爱看打仗的电影,有些电影还看了不止三五遍,但还是乐此不疲的赶着场子。《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等等等等,都是我们爱看的。

    一场电影下来,少不了学些电影里的台词,装着电影人物的动作。什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要放空枪,开火,开火!”“高,实在是高!”什么“不见鬼子不挂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反正就是看一场电影,嘴里都要念叨几天。

    但也有我们不爱看的电影。像那哲理伦理类的就“不受人待见”,在我们的眼里,只要是“一说一大堆,不扛炸药包不冲锋的”都不是好电影。一旦放了这样电影,虽然也要赶场子,但没有一次认真看过。多是场里场外的捉跑撵打,银幕前后的乱窜。有时耍着耍着就耍恼了,翻了脸,打架了,可过不了一分钟又擦了眼泪,笑着跑开了。虽然只是看了一场电影而已,可回到家好像是干了一天活似的,又乏又累可还高兴的不行。

    刚看电影的时候是窄银幕的黑白电影,人都爱往前面挤。为挣一个好位置还要早早地“占地方”。后来有了宽银幕、彩色电影了,人们却显得不那么热情了。最起码是不爱“赶场子”了。看电影前还要有个“好看不好看”“路远不远”之类的想法。

    都说有了条件才有了选择的资本。农村条件慢慢变好,有些有钱的人也会在他家过喜事的时候包上一两场电影。《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牧马人》等都是后来常看的电影。

    不管在那个村,一般放电影的地方都是碾麦场。

    这里又宽又大,最能容人。前排都是本村的大人娃娃,因为他们是搬着凳子杌子的。旁边后边站着的,一般是懒得搬凳子的年轻人和外村人。

    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挤着挨着,就为了看那银幕上的稀罕事,新奇事。也有的是趁着看电影的时间谝着家长拉个话,更有一些脑子灵光的小伙儿趁机给自己寻下个对象。而我们这些小娃娃则是前边跑后边撵的,忙个不亦乐乎。不管是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露天电影已经不是纯粹的电影了,它是人们了解外边社会的大戏台,它是父辈们舒缓筋骨的休息地,它是年轻人恋爱的小鹊桥,它是孩子们欢乐的游乐场……

    所以说呀!在那个年代,一场电影承载了农村太多的欢乐!

    后来呀,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我们那偏僻落后的小地方也开始热闹起来。收录机电视剧陆续来到农家小院。拆旧房盖新房,小电视换大电视,黑白的换彩色的,自行车换摩托车,摩托车换小汽车……露天电影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再后来,进了城,农村的巷道几成空巷,碾麦场也变成了健身广场,这里再也没演过露天电影。

    忙碌的城市没有放露天电影的地方,萧条的农村没有了看电影的人。那曾经的露天电影只能存留于我的记忆,搁浅于过去的岁月!

    ……

    我那看不成的露天电影,我那回不了的过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难忘的露天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gf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