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无聊,看了几行《资治通鉴》,郭隗为燕昭王出主意招贤纳才的故事。
故事的核心是借鉴千金买骨的做法,引来了乐毅等真正的千里马。
以前不知道燕昭王,也没听说过郭隗,甚至隗字也不太认识,不知道怎么读。
《资治通鉴》上的故事,很多都来自《史记》甚至更早的历史书,闲着也是闲着,又上百度搜了搜,发现《战国策》记载得更详细。摘抄如下: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仗,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公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燕昭王就是那个沽名钓誉搞禅让,致使燕国差点被齐国吞并的燕王姬哙的儿子。昭王即位后,想招贤纳士,以雪国耻。就如何招贤纳才一事,昭王问计于大臣郭隗。
郭隗就给昭王讲了千金买骨 的故事,说以前有个国王用千金求千里马,三年未得。有位近臣自告奋勇去为国王买千里马,三个月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马死了,近臣就花五百金把马骨头买了回来。国王非常生气,说我买的是活马,你花真得钱买个死马干啥。近臣说,死马都出这么多钱买,天下人很快就知道大王是真的喜欢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来卖千里马。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国王就买到了三匹真正的千里马。
郭隗给昭王讲了这么个故事,把自己比作千里马骨,建议昭王从厚待自己开始,自己这般才干都能得到厚待,就会吸引更多的比自己优秀的人才投奔燕国。
昭王听从了郭隗的主意,为郭隗建造了府邸,把他当师尊来待,果然吸引了很多人才来投,包括乐毅、邹衍、剧辛等当时的名士,燕国迅速强大起来,最终攻入齐都,尽取齐宝,烧齐宗庙,一雪当年齐国辱燕之耻。
过去的人都喜欢讲故事,郭隗讲的这个故事也是个好故事,结果也是个好结果,郭隗自己享受了优厚的待遇,也为燕国招来了大将乐毅,最后乐毅统率五国大军伐齐,差点把齐国销号,昭王雪了国耻,皆大欢喜。
至于后来,昭王死,慧王立,中了齐国反间计,乐毅去了赵国,则是后事。
听过很多千里马的故事,把千里马比作人才,当然很有意义。
就千里马本身的实用价值,我却一直怀疑。
千里马的最大特性,一是能跑,跑得快,二是稀缺,物以稀为贵。
千里马的这两大特性,决定了千里马只能用来驰骋疆场,不能用来拉货耕地。
一个国家重金买来三匹五匹甚至一匹千里马,跑得飞快,远超过其他战马,皇帝将军(主要应该是将军)骑了追杀敌人,不是容易孤军深入,与大部队失去联系,陷入危险之地吗。
也许有人说,战争除了冲锋追击,还有撤退突围,千里马可以用于撤退。作为统帅战将,大部队陷入重围,你骑了千里马逃之夭夭,然后呢,作为孤家寡人的你,一个人逃出来就没有然后了。
从这个角度看,重金求得的千里马,其实也没多大实战意义。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很多好东西,未必是有用的东西,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未必是对你有用的东西。
宝马奔驰很好,它拉不了水泥沙子,耕不了地,买着贵,用着也不便宜。
你首先得清楚,你需要啥。
与动辄千金的千里马相比,或许便宜的毛驴耕牛更适合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