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PK知道做到

作者: ff8f7e0db686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08:00 被阅读226次

1

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历来是重要的议题,但直到王阳明才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之所以能提出“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读书人坐而论道的结果;而是在他人生的低谷时期,经历精神磨难后的“悟道”。

当年,王阳明从意气风发的京官,到“居夷处困”的龙场驿丞,他的人生跌落到了深渊之中,什么得失荣辱都无从谈起了,逼着他去超脱一切。只有生死念头,他始终无法放下。他在附近的一个山洞,筑造了一个石棺,每天躺在里面静思默想。当时,王阳明在心中反复想着一个问题,“圣人处此,亦复何道?”就是说,如果孔子、孟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怎么办呢?

其间,他唯一的消遣就是读周易,并把静修的小山洞,取名为“玩易窝”。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他“忽中夜大悟”,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说人人皆有圣人之心,通过自我修炼,每个人都可以向圣人的方向去完善自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而他的“知行合一”的产生过程,可以说是自修自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的学说,包括后来提出的“致良知”等思想,都是他身体力行的产物,是“实践出真知”。

因为自朱熹以来的读书传统,让人们误以为知和行是两件事,而且有先有后;所以很多人先读书明理,然后才去做事;而另一些人则是懵懵懂懂,只做事不读书。“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因此,在给弟子讲授知行合一的时候,王阳明经常强调,要在“事上磨练”,在实践中求知。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更宽泛一些。“知”有两种,一是道德观念,也就是良知;二是事物之理,也就是知识。王阳明的知行论,主要讲了三点:首先,知行本体是一回事,真知必行,不行假知;其次,知行的实现过程是统一的,即知行不可分,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第三、倡导知行合一,是为了让人为善去恶,“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便是我立言宗旨。”

2

《知道做到》的作者有三个人,他们是肯·布兰佳、保罗·梅耶、迪克·卢赫。这本书从根本上剖析了“知与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并给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教你如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实现知行合一。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从知道到做到,关键在于“重复”。

要实现从知道到做到,正确的流程应该是:

01、我知道这个事情是什么

02、我有正确的方法去执行(容易缺失的环节)

03、按这个方法执行到位

第二个步骤,是我们最容易缺失的环节,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两个字“重复”。

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间隔性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不断地重复。

这本书讲两件事:

一、阻碍从知道到做到的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

01、原因一,信息超载

WHY:

人们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事物,而并不将其付诸于实践,从而导致信息超载。这是因为人的心理会认为获取新事物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但事实上,重复阅读或者练习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带来的价值非常大。比如:通过间隔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HOW:解决方案是“精要主义

从改变认知的角度,精要地学习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

做法:专注和重复。

要想掌握某个知识,必须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通过间隔性重复,直到将其完全吸收。

02、原因二,消极过滤

WHY:

大脑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个消极过滤系统,用消极心态建立防御机制,在无形中阻碍了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态度。

HOW:解决方案是“绿灯思维

从改变态度的角度,去接纳一新事物。强迫自己在出现惯性红灯思维之前,先提出绿灯思维和黄灯思维。

做法:站在别人的视角思考,重复思考其观点的价值所在。

先积极认可一个新观点、新方法的可行之处,再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最后再抛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在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时,告诉自己“我听到的这个观点,看到的这个信息,肯定是有价值的”,同时逼自己去找出别人这个观点的价值。

03、原因三,缺少跟进

WHY:

很多人在接触了新事物后,没有制订一个跟进计划,结果是很快就恢复了旧习惯而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

心理误区:认为采取一个行动重要的是掌握新的知识。所以人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新事物,但是却不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去跟进之后对知识的应用。

HOW:解决方案是“持续跟进

做法:指导——支持——问责,并重复步骤。

有足够的指导,告诉自己怎么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给出支持,不断去反馈帮助,最后问责,做得好的激励表扬,做得不好的要反馈改进。

二、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认知,知识层面的转化(精要的学习)

第二步,改变态度,积极思维的转化(训练绿灯思维)

第三步,改变行为,跟进系统(一套具体详实的跟进计划)

每一个步骤都花时间重复,间隔性重复。

3

知行合一,知道做到,东方与西方殊途同归,但中国人更偏重于“道”的层次,而西方人更偏重于“术”的层次。有道无术,止于道,容易夸夸其谈而一事无成;有术无道,认真地做也能成一些事;有道有术,借术悟道,道术一体,方能成大器、做大事。

你觉得一个东西难或者你不会,仅仅是因为你没做过或者没有看到别人做过。你想成为有资格说话的人,先要学会给自己创造资格。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到一件事情,才能有资格去讲出来,没人愿意听只说不做的人。我讲的都不仅仅是我自己正在践行的道理,而是自己长期践行,并且现在已经做到的道理——我也不是讲解别人写的道理的人,我是做到的那个活人。

许多事,普通人是能知道做到的! 更准确的说法是:一切所谓的普通人,都是可以开始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会放弃。最终,长期持续做的人会做到。做到了,就不再是“普通人”了!

知行合一、知道做到的道理就是这样,实在是太简单了,貌似“谁都知道”……可当你有困惑,被困住,却没有想到的时候,你无法想象有另外一些人,用这些简单的道理和步骤轻松地解决了困难——这跟一个人普通与不普通没关系,这只跟一个人的环境有关系。身边的人、身边的资源有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一个人的。

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靠它本身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它的力量;不是靠思想的内容,乃是靠那道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放射出来的生命的光辉。仿佛一股浓烈的肉香,连最迟钝的嗅觉也受到它的刺激。以思想本身来说,最崇高的思想也没有什么作用;直到有一天,思想靠了吸收它的人的价值,(不是靠了它自己的价值),靠了他们灌输给它的血液而有了传染性的时候,那枯萎的的玫瑰,才突然之间开花,长大,放出浓郁的香味布满空间。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写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做好、做到你知道的那些正确的事,以身作则,让你心中的阳光照到读者心里去。

相关文章

  • 知行合一PK知道做到

    1 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历来是重要的议题,但直到王阳明才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之所...

  • 上海大雨

    知行合一,可是往往知道容易,做到很难。

  • 如何不断精进,从知道到做饭,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不断精进,从知道到做饭,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不断精进,从知道到做饭,做到知行合一? 《写出我心》明的分享day...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不是知道了知行合一的概念就能做到,也不是领悟了知行合一内涵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

  • 探索名门望族的秘密

    知行合一,从知道到做到 知行合一,知道而行不出来,一定不是真的知道,只是表面肤浅的知道,我们知道爱而行不出,是因为...

  • 知行合一

    什么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你知道,很棒但同时要想办法怎么样去做到,因为只有真正你做到了其实我们才能放...

  • #一周一本书# 知行合一王阳明

    【看本书的目的】 想要知道王阳明是如何做到和运用知行合一的 【希望从本书收获】 自己应该如何做到和运用知行合一 【...

  • 知道做到 ,知行合一

    知道做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很难做到。 《知道做到》是由作者肯·布兰佳、保罗·梅耶和迪克·卢...

  •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

    这是一个我不愿意面对的话题,为什么呢,我知道很多的道理,只是知道,却没有践行,成为了一句空话。 比如晨跑半小时,荒...

  •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佳期如梦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 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你真的知道了吗?你去做了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PK知道做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kb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