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筠心 图1-3:网络 图4-9:筠心
自打来到荷兰大农村,远远近近逛了不少博物馆。虽为十足的艺术盲,走马观花间,还是有几副画,让我驻足凝神,并怦然心动。极致的艺术,自带一股感发的力量,默默无声,却能聆听到真、善、美。
因为感动,所以记录。
夜巡 伦勃朗|荷兰国立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伦勃朗的名画《夜巡》悬挂在荣耀展厅,到底的墙上。那位置相当于教堂中的圣坛,你总是一眼就被吸引,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
虽在画册中见过,但没想到真迹竟是这样庞大。画中的这群安保人员好似站在舞台上,灯光打在几位重要人物的脸上,栩栩如生。他们鱼贯着,即刻要破画而出。
伦勃朗是荷兰17世纪最著名的画家,早年卖画发家,春风得意,然而晚景却颇凄凉。两任妻子离世,所有孩子皆夭折,孤独潦倒终老。人活得太久,难逃孤独,比如乾隆爷,比如米开朗基罗。
倒牛奶的女仆 维米尔|荷兰国立博物馆我被《夜巡》的气势震撼到,然而最喜欢的,却是维米尔的作品,小幅别致,有种宁静悠远的感觉。他的画大都反映小镇生活,以普通女性为主角,画面柔和,意境闲适。
维米尔擅长刻画细节,《倒牛奶的女仆》,面包的纤维清晰可见;维米尔也善于因小见大,《读信的蓝衣少妇》,墙上的地图诉说着荷兰的海上荣耀,至于写信的那位,大概正航行于世界的某处。
1885年博物馆建成时,其实并没有悬挂维米尔的画。近年来,人们品味改变,他的画作才得以展示。维米尔是代尔夫特人,海牙边上的小镇,人口约两三万。或许,唯有小镇人,才能画出小镇味道。
读信的蓝衣少妇 维米尔|荷兰国立博物馆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收藏了大量梵高的作品,包括早期在埃顿、纽南、海牙色彩比较阴暗的画作。再次遭遇《吃土豆的人》,细看之下我也没能分辨出与梵高博物馆那副的区别,梵高之伪粉丝有如是。
吃土豆的人 梵高|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见到了蒋勋老师详解过的,弯腰用双拳捂脸的老头。画面的确有一种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感,颓废、无助、绝望弥漫开来,而老头所坐的那把黄椅子,是属于梵高特有的偏爱。
捂脸的老头 梵高|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一系列以劳动人民为主角的画作,我最喜欢的是一幅《缝纫妇人》。她侧坐对着画家,瘦削的脸庞,头发一丝不乱地拢在发网里,一手捻着针线,一手搭于膝盖上的白布,她眼神专注,静静地缝补着。背景的昏暗反衬着她的辛苦,缝纫大概只是她N件家务中比较轻松的一桩。但她显然是任劳任怨,认命的,因为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宁静与祥和。不知怎么,这幅画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同样是艰苦生活中,却依然能保持淡定优雅的劳动妇女形象。
缝纫妇人 梵高|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美术馆还有一些梵高在法国时的作品,诸如《夜幕下的咖啡座》,《阿尔的吊桥》,《撒玛利亚》,《天空下的柏树》等等。这其中我最钟情的是他在法国南部阿尔时,画的咖啡座与吊桥。那时梵高受印象派影响,画面已明朗活泼起来,时髦的点描画法使得画面油料堆砌,需得远远望去,方能品味画之神韵。
那深蓝色的夜空,星光点点,深邃静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稍远的几栋房子隐在夜色中,也是暗暗无声。动态与温暖全在近处的咖啡馆,黄色的外墙,橙色的露天地毯,一排排桌椅,侍应生正端来什么,客人正聊着什么,还有几个人正走过来……冷与暖,静与动既反衬又结合,让小镇之夜变得绚丽多情。
夜幕下的咖啡座 梵高|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至于吊桥更能反映19世纪末,法国南部小镇的风情。似乎是入秋时节,草木深且枯黄,河边浣衣的妇人们,有的伏身捣衣,有的站立拧水,有的弯腰漂洗,生动多姿的劳动场面,一圈圈的水晕伴着她们的欢声笑语。很奇怪,我感受不出她们洗衣的辛苦,在我国传统诗词里,秋日闻捣衣声总是与思乡思亲连在一起,但梵高想表现的却是一种欢快喜悦。不是吗?你瞧,桥上的那辆马车,好像也停下了脚步,马儿垂着脑袋向桥下俯视,大概是被妇人的说笑声给吸引了。清凌凌的水倒映着蓝莹莹的天,乡间生活忙碌却美好。
阿尔的吊桥 梵高|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巴黎卢浮宫的画,我最喜欢仕女图。安格尔的《大宫女》,大卫的《贵妇》,德拉克罗瓦的《阿拉伯妇女》等等都很不错。《蒙娜丽莎》画前,拥挤如集市,只能远眺一下。
卡皮奥伯爵夫人 戈雅|法国卢浮宫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戈雅的《卡皮奥伯爵夫人》。画上的这位女士身着白纱披肩,搭配黑绸蓬裙,脚上是一对镶钻的尖头皮鞋;尽管衣着高贵,但长得并不美,她身材瘦削,脸庞憔悴,眼神带着一丝忧郁;而她头上的那朵粉色绢花,有点不合时宜地大,仿佛要故作喜气,却反衬着画面走向悲情。原来这位伯爵夫人是一位作家,在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后,她请求画家为女儿留下这幅肖像画。
我是在陀螺般四处转悠,寻找柯洛的名画《戴珍珠的女子》未果,内心正小小懊恼的情况下,邂逅女作家,她的故事让我心生涟漪。母爱最动人,尤其我也身为母亲。
作者:筠心,喜欢读旧书的70后,从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国,美篇签约作者。
【同系列文章】
有一种颜料叫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