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子产和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合称为“春秋末期三大名相”。
君子之道:“君子”最早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即国君之后,也就是贵族,贵族也就是统治阶层。孔子办私学之后,平民也开始可以接受教育了,平民接受教育后也可以从政了,所以君子不再只指贵族了,这时的君子指有修养、有品德、有担当的人。本文中的“君子”指的就是“为政者”。“君子之道”就是治国之道。
谓:从言从胃,言胃即问胃,问“吃了吗?”谓的原意就是相互之间问好,后延伸为称呼,称谓,评价等意。
行己:立身行事。如《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又如《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事上:事奉尊长。如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事上谓之义,亲亲谓之仁。”又如 《庄子·天道》:“以此事上,以此畜下。”
养民:养育人民。《书·大禹谟》:“ 禹 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又如《清史稿·睿宗亲王多尔衮传》:“养民之道莫大於省刑罚,薄税敛。”
惠:从专从心,本义:专心。徐锴注:“为惠者,心专也。”后延伸指仁爱,又延伸指聪慧,柔和、温顺。仁爱体现在行动上是给人以财物或好处,故引申指施舍。又指恩惠、好处,用作名词。
使民:役使人民。
全文理解为:孔子评价子产说:“他有四个值得称赞的治国之道,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认真负责,养护百姓有很多恩惠措施,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子产是春秋晚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身为王公贵族在郑国执政期间推行过一些改革,使郑国强大起来,有中兴“春秋小霸”的势头。孔子总结他的治国之道有四个:总结为行已恭、事上敬、予民惠、使民义等四项。
君子四德,是儒家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尽量培养出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即“行已恭”。这是对自身操行的要求,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领导者而言,应当时刻注意好自己的言行,给自己的下属做好榜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
在对待上级时,应当表现出足够的恭敬。当然了,这并是说对于上级领导的一切言论都得唯命是听,对于一些正确的观点我们应当拥护它,而对于那些不正确的,我们应当委婉地向上级提出来,切不可当面顶撞。
对于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而言,应当时时以人为本,应该让治下民众和下属都得到恩惠。
领导者还应有“使民义”的素养。其实,这和孔子此前提到的“使民以时”的意思是一致的。好的领导都懂得合理调用下属的意义。
古之遗爱:贤相公孙侨
河南郑州有个新郑市,其名字的来历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有关。西周末年,王室成员,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姬友被封于国都镐京附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了郑国,姬友被称为郑桓公,西周王室30世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
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重建郑国,国都叫“新郑”。两年后,姬友的担忧果然应验,由于周幽王荒淫无度,“烽火戏诸侯”,民心尽失,加之地震等天灾以及西戎游牧民族的不断袭扰,镐京被犬戎攻陷,西周灭亡,周幽王和郑桓公被杀。
周平王东迁后,国都定在洛邑,靠近郑国。周朝进入了东周时期。
郑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郑”字从奠从邑,“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也表示严肃,庄重,如“郑重”等。
郑国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郑国人思想开明,前卫大胆,诗乐文化发达,《诗经》中的“郑风”,有很多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男女之间调侃的故事。
郑庄公时期,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一。
郑国有两个思想家一个是列子,还有一个就是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穆公的孙子,子产还是个政治家、外交家。
子产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公子发(子国)带兵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随声附和,子产说:“小国没有文治却只有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就一定会前来了。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公子发愤怒地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执政的卿在那里,小孩子说这些话,是会被杀的。”
不出所料,两年后(公元前563年),郑国发生宫廷政变,子产父亲被杀,子产表现得异常冷静,先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的官员,关闭档案库,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准备后让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动,收拾了公子发的尸骨后进攻北宫的叛乱者,政变被平息。
前554年(郑简公十二年),国相公子嘉(子孔)被诛杀,简公任命子产为卿。
有一次,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的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郑国,和子产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季札认真观察了郑国的政治形势,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对子产说:“郑国执政者生活太奢侈,郑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郑国的国政始终会落在你的手里,你执政后,一定要遵循礼制,不然郑国很快就会灭亡。”子产将季札的劝告铭记在心。
正如季札所料,不久,郑国就发生了动乱,贵族公子们为了争宠互相残杀,由于子产为人仁厚,而幸免于难。
子产担任国相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 这样得罪了一些贵族,甚至有人放出话来:“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费,丈量我的田地而征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当时,“子产不仁”的舆论甚嚣尘上,传到鲁国后,孔子感慨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有人建议他处置攻击者,他再次淡然处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他认为,自己在礼义上没有过失,不必担心别人说三道四。清代林则徐有两句著名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源出于此。
子产执政一年后,郑国的局面发生了诸多的改变: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人不必手提 负重,儿童也无需耕田。子产执政二年后,他就发了“不毁乡校(乡村百姓议论国家政治的场所)”的言论,国家政治清明,民主制度开始萌芽,市场上买卖公平了。
子产人生还有一件大事,是把刑法铸在鼎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在此之前,各诸侯国具体的法律条文掌握在官家手中,秘不示民。子产公布刑法,使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落到实处。那时正值贵族、平民势力消长期,子产此举是社会转型时的大势所趋。晋国大夫叔向写信告诫子产,这可能会引起社会动乱,“民知争端矣……乱狱滋丰,贿赂并行。”叔向还说,“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预言在子产执政时期,郑国必会衰亡。
刑书公布后,郑国律师邓析(名辩之学创世人)活跃起来。邓析擅长钻法律空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以诉讼牟利,还开设法律培训班,教人利用法律,大兴讼事,他更“私造刑法,书于竹简”,与政府进行对抗。史书记载:“邓析数难子产之政。”甚至对于子产的铸刑书他也多有批评。
子产顶住各种压力,初衷不改。三年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无需把农具扛回家,五年后,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丧事能自觉按照丧礼操办。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子产更倾向于自然之天,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一味地依赖天命,更反对愚昧迷信的禳(rang)灾活动(指行使法术解除面临的灾难)。比较典型的事例有:公元前524年,裨灶(占星术方面的专家)预言火灾,劝子产用瓘(guan)斝(jia)玉瓒(zan)禳灾。子产以“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的理由加以拒绝。
子产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在科学很不发达,生产力低下,人类刚刚迈入文明门槛的的春秋时代,他能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石破天惊。
公元前523年,“龙斗洧(wei)渊(在洧河有龙在打架)”,国人请子产按惯例组织相关的祭神禳绂(fu)活动。子产坚持“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左传·昭公十九年》)而再次拒绝。在子产看来,超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活动无涉,那种为超自然现象而祭祀禳绂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子产还是探索“人性问题”第一人。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小人就想通过勇敢来制造事端,为了贪欲制造灾难,以满足自己性情和追求名利的人)。”
孔子提出的关于“小人”的言论,以及关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等言论多少都有受到子产的影响,所以有人把子产列为孔子的老师之一。
在子产治下二十多年里,郑国中兴,叔向预言破产。这个政绩,对于一个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来说,非常难得。这也难怪孔子会在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后,流着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也”。这年孔子30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