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拾掇家务,被大门外一阵阵的狗叫声分散了精力。放下手中的活计,打开屋门,走了出去。
一只棕色小狗正在我家院墙外与邻居家的两只狗对峙。
邻居家的两只狗只要靠近它家的栅栏铁艺门,这只棕色小狗就马上跑得远远的。
邻居家的两只狗只要退回院内,这只棕色小狗马上就跑到它家大门外,冲院内不停地汪汪汪。
院内的两只狗听到汪汪声,急忙又一路汪汪一路狂奔向大门口。门外的棕色小狗一看那两只狗朝自己奔来,又马上调头背向大门的方向跑。跑个十来米停下,转过头继续汪汪汪。
门外与门内的两只狗就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停地撤离、不停地凑近,一直汪汪个不停。
我越看越感到有意思。
这只棕色小狗狗像是一条野狗。浑身脏兮兮的。那一身棕黄色的毛发已经看不出它本来的真面目。脸上除了那一双看似非常激灵的眼睛外,其他地方都被泥土沾染地看不到哪块毛发是白色还是黄色。非常圆润的肚子说明它不缺吃喝,走路甚至都有些跩。
这只棕色小狗居然懂孙子兵法。它竟能将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以进为退、走为上策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尽管相比于院内两条狗,它属弱势。但它不停地引诱,不停地汪汪向其挑衅,但又好像一直占在主动位置上。而院内的两只狗一直都被这只棕色小狗牵着鼻子走,自己下一步怎么办完全取决于棕色小狗狗。尽管看似两条狗非常厉害也非常凶猛,差不多要有棕色狗狗两三倍大的体型,却一次又一次地极为被动地让棕色野狗玩耍,让我产生一些想法。
记得年轻时遇到一些比较灵气、比较大方、比较豪横,心眼比较灵活的小孩子,经常会有路过的大人说,这孩子一看就是“街上”(凡指城内或乡镇)长大的,是见过世面的。不像乡旮旯里长大的孩子,扭捏、腼腆、自卑,缩手缩脚的。
当时还理解不了那人为何这样说话。有些疑惑有些不解:难道街上长大的都比农村长大的要优秀、要聪明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的熏染,才明白这句话的直正含义,才明白这句相当于地方土语所表达的真正意思。
今天看到这些小狗狗又让我联想到了人类,联想到了以上这些。其实很多动作、很多思维,人和动物还是相通的。
散养的狗一定见识广、历经多、心眼灵活。家养的狗,每天只是圈养在楼房、院子内,最多一早一晚被主人牵着遛个弯、透个风。它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安逸、比较单纯的。没有危机、没有竞争、没有风险,造就了它遇事也不会动脑筋、更不会分析,只会被动地被野狗牵着鼻子走的局面。
街上的孩童,整天生活在人来人往、你争我吵、尔虞我诈、世态万象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得在这所社会大学校里就能学到很多、得到很多,有时甚至还能做到活学活用。
而乡旮旯的孩子,从小只是生活在那一隅的小村落里,接触到的也大抵是村落里那些人。眼观、耳闻、鼻嗅的几乎全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事。头顶的几乎同块蓝天,脚踏的也几乎是相同的黄土地,如果再不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活着活着、长着长着也许就真正活成了那个牛童。
问:你的希望是什么? 答:放牛挣钱。
问:挣钱做什么? 答: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嘛呢? 答:养娃!
问:养娃干哈? 答: 放牛。
问:放牛干啥? 答:挣钱!
问:挣钱干啥?答:娶媳妇!
……
这一问一答,好像把几代几世的子子孙孙的生活都已安排好、部署完。一眼即可看通历史,一眼即可望穿史迹。一个孩童眼里,生生把生活过成了放牛、挣钱、娶媳妇、生子……单调循环的无限往复。
人啊,无论何时何地,也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去,看看外面精彩亦无耐的世界,看看外面单纯亦复杂的万物!或者去书本里,畅游在书海里,真正地得到黄金屋,真正地抱得美人归。
(2024年度齐帆齐写作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