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在《周礼》、《仪礼》、《礼记》这些儒家经典中,都记截的非常详细,所以,自然也就形成了一套程序:
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客于会客厅小坐,敬以茶水、烟、点心。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首座傍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宴席陈设时,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仕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需要说话时,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席间斟酒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男女同席时,则先女宾后男宾。酒要斟八分滿为宜。
上菜时要先上冷菜后上热菜。上全鸡、全鸭、全鱼等大菜时,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开席时,主人要作引导、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有长者在席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可返回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或服务人员。更有“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口它食”、“毋啮骨”、“毋投与狗骨”、“毋扬饭”、“毋刺齿”、“当食不叹”等许多饮食礼仪。
宴饮结束,主人要将客人让入客厅小坐,上茶、交谈,最后辞别。
这些宴饮“之道”,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
饮食礼为先,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体现了赴宴人与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和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