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最后讲到四爷是怎么看待对皇帝的“忠”这个事儿的。我们说,这里的“忠”的含义已经与先秦时不一样了。至少,它没让当时的乐毅受到什么非议。其实这件事儿还可以与汉武帝时期的李陵对比一下,李陵降了匈奴,日子也过得不错,但相比于乐毅,他所受的谴责可就要强得多了。虽然这其中有些中原之人对化外蛮子的歧视味道,但与战国时概念的差别毕竟是有的。更大的差别在于,李陵叛国也饱受内心的谴责,但乐毅叛国实在是逍遥得不行。
……好吧,打完了这一段我就发现,这两个实在不能这么比较。这样对他们两个都不公平。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话题了,我们在梳理完“忠”的发展之后再细表。
如果要谈到“忠”的概念,你能读过的经典里,最早的出处是哪里呢?不知道你如何,反正我读书少,我的出处基本就在《论语》的框架里。
我在某一本书里看到作者从《论语》里摘了几条出来,很有意思,于是我也把这些再摘过来,都是关于“忠”的描述: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一条基本是中国人就能背,如果不能,那基本断定歪果仁。在这里,忠的含义很明显,就是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职尽责。根本跟什么死节大义扯不上关系。
再多说一句,这里“传不习乎”的“习”字,按我们被教导的解释来说,是“温习”。就是说,老师教的东西,复习了没有。但实际上,这个字的本意更多的应该是“实习”。我们看习的繁体字,为“習”,从甲骨文上来看,上面是羽,表示鸟翅膀;下面是个日,表示太阳。于是,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小鸟反复多次试着飞翔,就是说,是实践的意思。至于我们现在看习的繁体下面为白,据说是因为俩字太相像,误传。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也一样,不是让你时常温习,而是让你经常实践。
闲话不提。
《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忠”字在这里的含义也很明显,与上面那个一样,都是认真办事儿的意思。所谓对事情忠诚。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后面的回复,他说,你能做到“孝慈”,民才会“忠”,你必须敬老爱幼,你手底下的子民才会尽忠办事儿。这个逻辑本身没什么新鲜的,倒不如说它简直是人间真理。
但如果我们把这一条拿去对比雍正爷那个“皇恩浩荡”,你就会发现,在秦后,“忠”渐渐不再是一个双向的插头,它成了一个单向的责任。在皇帝与臣子之间,权力义务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等。
可能我们现在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毕竟这种模式也实行了两千多年,我们习以为常。皇帝最大嘛,生杀予夺,端的是个随心所欲。但我们拿这些概念去到先秦,与提出这种概念的天然环境去对比的时候,就会发现,皇帝的这种权力似乎有些不对——虽然他们仍然都还是借用孔老夫子的名声。
再看另一段:
《论语·公治长》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这个叫令尹子文的,多次当官儿,也没觉得高兴;多次罢官,也见不得怨恨。并且新旧官员的交接工作搞得特别好。这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人挺“忠”。子张又问,这人算“仁”吗?孔子就讲,这我就不知道了,但应该不算吧。这是说,“忠”远不如“仁”来得重要……用重要两个字不妥,应该说,不如“仁”的程度深。在这里,“忠”完全没有那种什么“君要臣死君不得不死”的味道,也不过搞定自己的日常工作而已。这并不难,至少比“仁”简单。虽然很多人连这个也做不到……
《论语·八佾》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里就是关键。
鲁定公问:“君主驱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都该怎么办事?”孔子回答:“君主使臣子应该合乎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认真负责。”
其实我觉得这里或许可以加一个“若……则……”的结构,若“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我们得要承认,这种关系才是比较正常的。君主与臣子在那时候基本就是老板与员工的感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君以国士对我,我便以国士报君。看再看一下乐毅,他就是在讲,我为你效力结果得是要双赢的。你得好处,我也得拿一点好处——最差最差,你得好处,我大不了什么都不要。但你不能在我对你好的时候对我这么坏啊。所谓英雄流血又流泪,我又不是XX,不会亲自送她上飞机。
而如果我们拿专制之后的君臣逻辑再来看这一套,就发现,这里满大街跑的都是奸臣卖国贼。我们前面提过伍子胥,讲他带兵帮吴王平了楚国和越国。虽然后来被夫差冤死就是了。伍子胥其实是个楚国人,他老爹是太子师,老臣,大官。但也像很多狗血故事剧一样,太子被小人说谋反,而指使者就是伍子胥他老爹伍奢。最终,他老爹伍奢与老哥伍尚就都被楚平王杀了,就他一人辗转逃亡到了吴国。
伍子胥在吴国的事情也非常有名了,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专诸刺吴王僚的鱼肠剑。最终,伍子胥与孙武带兵直下,一直打到了楚国的郢都。这时楚平王早死了,而新上位的楚昭王又没抓到。伍子胥就刨了老楚家的祖坟,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
如果按秦之后的观点来看,这是个毛线事情啊!在我们这边,赐你一杯毒酒,你都得谢主隆恩;灭你九族,你都不能吱个声的。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种概念变得如此深入人心。老爹被皇帝杀了,儿子表现出什么不满,竟然连百姓都觉得是这儿子不对……
仔细想一下我们看过的古装剧,不觉得细思恐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