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初秋的一个早晨,当夏天的露水即将变成秋霜的时候。河边的芦苇非常茂盛,有一个小伙儿,在河边溜达。走着走着,忽然他看见河面上有一条船,船上有一位姑娘正在捞水里野菜。只见她长发披肩,全身素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顾盼遗光彩,长吟气若兰。这小伙一下子就看呆了,妈呀,这么美丽的姑娘不就是我昨天晚上梦见的那位吗?心上的人啊,我终于看见你了。
就在小伙做木鸡状时,姑娘的小船已渐行渐远…..他回过神来一看,急了,忙迈开大步去追。追啊追啊追啊,怎么追了半天,却根本看不到姑娘的影子,小伙儿仔细一想,妈呀,方向追反了!赶紧掉头再追,早已经追不上了。也许由于小伙儿跑得太猛,出现了幻觉,他仿佛看见那美丽的姑娘就在不远的河面上……
从此这小伙儿就得了相思病了,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心人儿在哪里呢? 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天渐渐寒了,芦苇呈出冷寂与落寞,小伙天天守在这儿,终于忍不住对着这片芦苇从唱了起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现在来讲一下这首诗,开头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个心上的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追求的理想),而那人却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喻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两人阻隔在河水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中的人儿只是在单纯地等待和找寻,他还没有想到找到之后要怎样,是看过之后就离开还是要从此厮守到终老?他满脑子想的念的是怎样始终能够到达女子的身边,这个距离最好是近一些的,这个过程最好是短时间的,如果还始终能够看得见她,那就再好不过了。
无欲无求地从对方身上找寻自己的爱,古往今来,女子表现得更甚,鲜有听说,哪个男子也这般动情而迷恋地找寻一个女子。这样的男人的爱情可以用“稀世”来形容,是神圣得没有一切世俗杂念的。男子的爱情,到这程度,这应该是极品珍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