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几年,业余时间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不能用受益良多来标榜,但在某种潜意识下竟然还是会留给自己一种错觉,那就是自诩为一名热爱读书的阅读者而存在,虽然想到此难免会自惭形秽,觉得愧对于阅读者这个身份,但也正是这种虚无的称号,推动和激励着自己怀着某种挥之不去的热情,继续坚持着。
相比较于2016年,读书书目数量有所缩减。一方面是下半年更多的时间用于反复精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另一方面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所支配的自由时间也有调整,还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时会陷入一种困惑的状态:花不少的时间去阅读这么一本书,究竟是为什么,究竟会带来什么?
时下总充斥着一些言论,那就是在当下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能安静地读书几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正如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当下时代的阅读习惯》中所提到:相比较而言,阅读纸质书中的文字,似乎有点不入流了。陈旧的知识自不必说,看一本书得花费太长的时间,还得让心静下来陷入一种思考状态,它需要允许大脑给予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想像。而不同的是,手机、电视呈现出来的跳跃的文字,不断更新的画面,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大脑机制,都在诱惑着我们放弃呆板的书本。
这的确是件值得忧虑的事情。信息只有经过思考加工才能转化成自身内在的东西,看书的时候我认为更重要的不是一目十行的“取其精华”,而是思考评价领悟和回味,真正做到取其精华。
我在说这些的时候,也难免惭愧不已。在很多时候,何尝不是为了读完一本书而读一本书,甚至觉得读完它不过就是一种应付和交差。
比如今年我共读了5本奥尔汗·帕慕克的书,缘由则是我对奥尔汗的一种情结而并非我真的认为他的每一本书都非常好看和精彩。之所以会有这种情结是因为2016年读过他的那本《我的名字叫红》之后所带来的震撼,于是产生了某种偏执的爱慕,接下来又读了4本,加上17年的5本,累积已经读了他10本小说。
说实话,在这些书里面,有几本书,比如《伊斯坦布尔》《别样的色彩》《纯真博物馆》《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也同样让我欲罢不能,收获良多。然而其他几本可以说是硬着头皮仿佛如在云雾中行走般结束了阅读,而如今回忆起来,已经记不得一二了。
那么,如果是这样,阅读它的意义何在呢?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一个很严重的话题,论选书的重要性。
要想有一个深入的享受的阅读体验,选书非常关键。如果像上文所讲的那样,盲目地认为某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所有作品都一定很不错也一定适合自己,那么可能会读得很辛苦。因此,无论别人鼓吹狄更斯是多么伟大的作家,马尔克斯是多么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村上春树的小说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人,我都会开始理性地去看待他们的作品,不再是饥不择食。
口碑还是很重要的。多人推荐的书籍,大抵不会差到哪里。比如以下目录中列出的几本书,《未来简史》《月亮和六便士》《罗生门》《乌合之众》,都是在各大图书门户网站,阅读APP或者推荐书单中榜上有名的。因此,在阅读完这几本书的时候,也才会带着不虚此读的满足表情轻轻合上书本,并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时不时地回忆起来,那种充实感记忆犹新。
比如《未来简史》中提到的,过去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控制饥荒、瘟疫和战争,摆在人类面前的新三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和神圣。
比如《月亮和六便士》中所体会到的,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
比如《乌合之众》中的勒庞的观点是颠覆性的,因为他走向了常识的反面。我们习惯以数量作为判断正误的标准,如“少数服从多数”,“投票表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而勒庞毫不留情地揭下群体的面具,指出群体=白痴的观点,的确在看了后有种“好像确实就是这个样子的”茅塞顿开。
经典的东西会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每年都会选择几本经典书籍放在书单里的原因。
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它们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背景上读着这些故事并不会有一种违和感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故事情节的深度以及背后的剖析,那种深度直抵心灵深处,让你能够抛开时代而看懂人性。人性,是唯一难以改变的东西而又最难以捉摸的东西。通过一篇小说,能够对人性的某一方面有所领悟,那种快乐可以说是精神世界的极致。
我在读《傅雷家书》《我们仨》《孩子你慢慢来》时,曾经非常感动。因为他们讲述的都是父母和子女的一种爱和责任的生活细节和故事。而恰好我正处于儿子蹒跚学步的年龄,对于书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我会感同身受,也因此更能体味到书中的文字所能给我精神世界的冲击。如身处其中般地阅读体验往往会带来更加真实的仿佛可以触摸得到的情感。
也会在跟别人的互动交流时发现某些好书的推荐,这也的确是比较靠谱的选书手段之一。毕竟朋友圈里总会有这么一些人,因为读过几本书,便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天天在圈里发文寻衅滋事,一言不和就跟人比谁看的书多。大大地刺激了我这种不知道选什么书又读书很缓慢的人。因而也只能默默地继续埋头苦读,任由大好的时光和年轻的女子在身边哗哗流过。
正如《沙丘》中的一句话,人类每次正视自已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在我阅读的时候,面对浩如烟海般的书籍,我越发觉得人类的渺小。终其一生,人又能阅读多少本书呢?然而正是对这种认识的越发明显,才会督促着自己尽可能是多读几本书,而在每一年回顾的时候,才会在不经意中发现也许真的有那么点值得炫耀的进步。
2018,希望在读书习惯中继续坚持,选对书,读好书。
附2017书单:
1.罗生门,【日】芥川龙之介
2.为奴十二年,【美】所罗门·诺瑟普
3.奔跑吧,梅勒斯,【日】太宰治
4.雪,【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5.晚年,【日】太宰治
6.我们仨,【中】杨绛
7.从0到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美】彼得·蒂尔
8.傅雷家书,【中】傅雷
9.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10.灿烂千阳,【美】卡勒德·胡赛尼
11.向华为学习卓越的产品管理
12.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13.未来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14.好好说话,【中】马薇薇等
15.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
16.月亮和六便士,【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17.孤独小说家,【日】石田衣良
18.白色城堡,【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19.孩子你慢慢来,【中】龙应台
20.新人生,【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21.刀锋,【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22.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
23.世界的凛冬,【英】肯·福莱特
24.红顶商人胡雪岩,【中】高阳
25.普通心理学,科普读物
26.这才是心理学,科普读物
27.自卑与超越,【奥】阿弗雷德·阿德勒
28.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
29.双城记,【法】查尔斯·狄更斯
30.别样色彩,【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31.大卫科波菲尔,【法】查尔斯·狄更斯
32.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宁安宁
33.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中】罗振宇
34.心理学,科普读物,奈杰尔•C•班森
35.活着是为了讲述,【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36.阿克拉手稿,【巴西】保罗·柯艾略
37.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许知远
往期相关文章回顾:
网友评论
很喜欢你的书单,里面很多是我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