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人的根本性情绪,这不只是浪漫抒情,因为它和繁衍相关。下面,我们就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还原爱情到底是怎么来的。
爬虫类脑负责生命的基本功能。在其中的“下视丘”,有“进食中枢”和“拒食中枢”,分别负责饿了要吃和防止撑死,也就是管理我们人类的“食”。
下视丘里还有一个“性行为中枢”,也就是管理“色”,产生“性欲”本能。这个中枢究竟是雄性化的还是雌性化的,在发育初期并没有定型。怀孕的母亲会制造荷尔蒙。腹中的胎儿,也会根据得自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染色体组合制造荷尔蒙。这两方面的荷尔蒙,决定胎儿生殖器的构造与发育,也就是生理上的性别。
同时,荷尔蒙还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决定性行为中枢的结构。脑的其他部分,也相应地产生“男性化脑”或“女性化脑”的基本结构。等到结构定型之后,就很难再改变了。也就是说,大脑性别和生理性别,不一定一致。而且,这是先天性的,和后天环境、道德什么的,没有本质联系。
我们刚才说的情感中枢,是古哺乳类脑的边缘系统。因为有了它,哺乳类动物才比爬虫类显得有感情。情感中枢里的脑隔区,是“快感中枢”。人在情感交互和性行为中感受到的快感,是神经末梢将受到的刺激,经过脊髓,传到脑隔区。这些刺激积累到一个程度,神经细胞开始放电。
另外,情感中枢的边缘系统中,还有一个“痛苦中枢”,它恰好和“快感中枢”相邻。所以,快感中枢和痛苦中枢的放电,会产生复杂的反应,像“喜极而泣”“乐极生悲”,甚至所谓受虐狂。“极”,就是一个中枢神经放电,影响到了另一个中枢,一起产生反应。
你看,感情上的事儿,这么一解释,是不是就很煞风景了?人类视为崇高、神秘、独特的体验,仍然是自然形成、来自生理的结果。下面,马上就说到最扎心的部分了:原来爱情也是如此。
人脑中有三种化学物质和爱情体验有关,分别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苯基乙胺。多巴胺、苯基乙胺水平过低,会引起注意力不足,会导致抑郁;过高会引起精神分裂症状。当脑“沉浸”在这些化学物质里,再加上刚才说的那些本能欲望和放电反应,人就会产生爱慕,堕入情网,出现诗歌、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各种“一见钟情”“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桥段。因为是本能,爱情才是文艺的“永恒题材”。
煞风景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情感可以被制造。比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一种方法,就是为患者注射多巴胺,但量必须精确。否则,严肃端庄的绅士淑女,就会变成言行放荡的情种。
这些大脑活动和化学物质的生物学意义,是使性成熟的男性女性生育后代。在怀孕女性脑中,这些化学物质的水平,会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表现出来的,就是极端迷恋孩子,为后代不惜牺牲一切。要是说“母性”无所谓伟大不伟大,只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精神迷狂,那就不只是煞风景了,简直是伤害了所有人的感情。但脑生理学不管这些,科学家还解释了这种现象的逻辑:这个周期,正是为了维护新生儿达到脑的初步成熟,包括识别食物,独立行走,基本的语言表达,也就是初步独立。爬虫类和古哺乳类后代的脑,是在卵和胎时期就成熟的。胎儿一降生,已经会识别食物和行走了。所以爬虫类只护卵,小爬虫一破壳,就各自为政。古哺乳类是短期护犊,之后就将小兽驱离。人类的脑进化水平高,就需要持续更长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