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意在让学生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中学会甘挑责任。也在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在四年级上册出现过类似要求,四年级上册的阅读训练要素表述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相比较起来,心情比较简单,内心世界则要丰富的多。心情”指的是某一种处境下的心理状态,而“内心”所指则更加丰富,可以包含一段时间内人物的不同“心情”,可以是人物的心情变化轨迹。
另外四年级要求“以批注的方法”,到五年级不要求,但不意味着放弃这样的阅读方法,统编教材许多方法策略学习后,是要持续到各个学段运用巩固,只是不再以语文要素的导语是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形式提出来。仍然需要运用和进一步掌握“批注”的方法。
本单元编排了4篇课文内容,分别是《古诗三首》(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毕必成的《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方志敏的《清贫》。
习题和提示语为我们落实本语文要素提供了方法:首先可以用批注的方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资料或注释加深理解,了解当时的背景资料;或者通过反复朗读的方法,进入文本中的情境,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从文本前后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如《军神》课后题、语文园地的“交流台”和“词句段运用”中可以看出来内心变化?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它和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相关联的。四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是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
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相结合,一直都是统编教材特色,提醒自己,背课要关注到写作训练上去。
导语是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就是本单元的精神所在,运用这个阅读方法,理解作品人物的家国情怀:通过体会毛泽东的情感变化,体会他凡人的感情,伟人的胸怀。军神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则是通过了沃克医生的心情变化,从冷漠,到肃然起敬,一系列内心变化,侧面烘托了刘伯承精神。两篇文章,一个正面描写,一个侧面描写,不得不说,教材编排用心良苦。
本单元依然是并列形式展开,《古诗三首》没有语文要素,只有人文主题。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网友评论